焦桐講的是焦裕祿的故事。
1963年9月,焦裕祿下鄉查看春天栽的泡桐時親手栽下“焦桐”。兩千多年前,東漢河南的蔡邕曾於烈火中搶救出壹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壹張七弦琴,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又稱“焦桐”,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壹。
兩千年後,焦裕祿書記倡導種植的泡桐成為制作古琴、古箏的優質材料,使泡桐樹身價倍增,讓蘭考人多了壹條致富路,成了蘭考人心愛的“焦桐”。
焦裕祿的生平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擔任縣委書記。當時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他同全縣幹部和群眾壹起,與自然災害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提出大力發展泡桐,泡桐與農作物間作。
為使蘭考縣成為“蘭桐縣”之宏願得以早日實現,他即便身患重病,仍然忍著劇痛堅持工作,年僅42歲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