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會可以隱藏自己的身份,不必再被世俗的條條框框約束,可以讓人更放松,也可以和身邊的人談壹談多年不願向身邊的人訴說的秘密,參加壹次假面舞會就像是去找了壹個樹洞好好談了壹次心,傾訴出了之前生活中的苦惱。
假面舞會的特點
1、隨意性——隨心所欲,想怎麽樣就怎麽樣。躲在壹張假面背後,可以任意選擇自己的性格,任意選擇自己的風格,任意選擇自己的裝扮,所有的人都躲在壹張假面背後。
在這充滿鬼魅氣氛的夜晚,妳可以扮個壹襲黑衣的女巫;可以選套純白紗裙,做個漂亮的白雪公主,那有兩個經典的尖牙吸血鬼也很獠人。總之,妳盡可怪招叠出,越出位越有噱頭。
2、廉價性——低成本購置道具。壹場令人目眩迷離的假面舞會,要求組織者提供或與會者自備壹個最誇張最怪異的造型。造型不見得就要花費大把的鈔票購置禮服,壹切全在自己的創意。可以在床單上挖兩個洞,從頭到腳罩個嚴實;可以將整盒油彩全部塗在臉上;也可以將自己打扮成青面獠牙的怪獸;還可以戴壹個可愛的小狐貍面具……
3、保密性——遊戲規則不容任何人破壞。為了進入壹個超越現實束縛、絢彩神秘的世界,盡情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隱藏起來的另壹面,燃燒激情,必需將自己“偽裝”起來。在詭異的燈光和音樂下,和“陌生人”狂舞,沒有人知道平日或溫文爾雅或矜持溫柔的妳會是這般的熱情洋溢。
4、包容性——對各種裝扮、風格兼收並蓄。為了讓生活在現實重壓之下的成功人士在這裏得到徹底放松,盡情happy, 濃烈而興奮地發泄,晚會吸納各種裝扮,各種風格,不拘壹格。?
在夜的激情與刺激,在奇幻絢爛燈光裏,有夢壹般的美麗佳人,有穿梭往來的神秘女巫,駭客尼奧的身影如風掠過,孟斐斯炯異的眼神倏爾閃過,Trinity優雅的氣質在空氣裏跳躍……
擴展資料
假面舞會來源於西方的萬聖節。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壹夜是壹年中最“鬧鬼”的壹夜,所以也叫“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壹天,即10月31日。
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壹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壹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壹希望。
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壹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壹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占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蕩的妖魔。
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開著假面舞會,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已經淡化了它的神秘色彩,它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
到了今天,象征萬聖節的形象、假面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形象。萬聖節成為壹個孩子們期待的重大節日,也是年輕人壹場盛裝的假面舞會,為個性張揚提供了壹個絕好的秀場。
假面舞會作為最具浪漫氣質的激情活動之壹。頗具西方文化色彩,充滿了魅惑和絢爛的氣氛。舞會通過艷麗誇張的自我表演、激情冷酷的音樂,絢麗變幻的燈光在流光溢彩中投射出讓人著迷的魅力。
由於大家都是帶著假面的,所以在神秘和新奇之外還有壹些不言而喻的輕松,卸下平日裏繁重的工作壓力,擺脫日復壹日的公式化生活形態,盡情放松,各種搞怪裝扮紛紛上場。令人目眩迷離的化妝晚會,自己設計形象,扮演妳喜歡的角色,新鮮刺激的另類生活,讓妳找回已經迷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