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麽樣的情懷?

《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麽樣的情懷?

情懷:海浪不僅僅對海岸有著愛情,但世界萬物也同樣滿含著愛情。這種愛情是非常博大的,它守護著世間的美好。

作品原文: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壹對情人。愛情讓我們相親相近,空氣卻使我們相離相分。我隨著碧海丹霞來到這裏,為的使將我銀白的浪花與金沙鋪就的海岸和為壹體。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讓它的心冷卻壹些,別那麽過分熾熱。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邊發出海誓山盟,於是他把我緊緊摟抱在懷中;傍晚,我把愛戀的禱詞歌吟,於是他將我親吻。

我生性執拗,急躁;我的情人卻堅忍而有耐心。

潮水漲來時,我擁抱著他;潮水退去時,我撲倒在他腳下。

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籲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他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我曾從海中托起過多少人的軀體,使他們死裏逃生;我又從海底偷出過多少珍珠,作為向美麗女人的饋贈。

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裏沈睡,惟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嗚呼!徹夜不眠讓我形容憔悴。可是我在戀愛呀,而愛情的脾氣是不喜歡睡眠的。

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身的工作。

作者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壹。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蔔舍裏。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壹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壹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