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張是:民本;仁政;教育;性善論。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著名論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壹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壹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壹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4、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壹個中心環節。
擴展資料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壹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壹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壹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壹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