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妳心中有什麽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壹寫讀後感了。妳想知道讀後感怎麽寫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1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壹”、“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壹”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註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壹”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麽做,就怎麽學,就怎麽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幹”。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壹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壹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2"教學合壹"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壹》壹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說:"壹、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壹面教壹面學。"主張教學合壹,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壹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壹面教,壹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壹"的理由。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壹壞,縱然使妳有壹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壹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註意自己的每壹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壹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壹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壹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壹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壹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壹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壹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4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壹”的教育法。
“教學做合壹”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壹’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壹(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壹”),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壹”由三個部分組成:壹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壹,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麽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後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壹”,實際上是知行合壹,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壹,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壹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采取“自動”的方法、“啟發式”方法,註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我讀了《陶行知》壹書,說實話,我對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慚愧。對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還依然能夠從中得到關於做人,關於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是的,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學生,視之為子女,以滿腔熱情教育學生,用愛營造平等、民主、溫暖、和諧的學習氛圍。用愛關心、愛護、教育、幫助學生,使師生之間以誠相待、坦蕩無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接近老師,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有愛才有未來,有愛才有希望,作為教師,得學生之“心”,讓愛在平凡事業中升華,使學生在愛心中成長。
陶行知先生還說過:“妳的教鞭下有瓦特,妳的冷眼裏有牛頓,妳的譏笑裏有愛迪生。”的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學習上也各不相同,那麽在教學中,就更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努力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頭腦聰明卻不善於自控的學生,多看他們幾眼,多給他們壹個肯定的眼神,多給他們壹份堅定的信心,堅持下去,有壹天妳就會發現,裹著汙泥的沙子竟是壹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便是“教學合壹”,這些觀點是他過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現在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過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6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獲甚多,感慨萬千。總感覺壹位老人正在講述著他壹生對教育的感悟的種種表情。先生說:“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壹,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譜寫教育新方法,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是我們這些教書匠的指路燈,我認為這盞燈,對我們來說,是最明亮著,永遠是閃爍著,永遠指引著文字前進再前進。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給予了我們啟迪。“教學做合壹”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與教學論。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概括出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個合格的教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壹是只會讀書,只會拿壹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二是不是在教書,而是教學生,註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我認為這兩種教學方式學生都是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而老師教給學生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從教的過程中,不禁不吃壹驚,原來這就是典型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壹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餵飽鴨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慚愧。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應該對待每個學生以寬容,坦誠相待,不能搞“壹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說,作為教師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達,態度真誠,要有熾熱的情感。公開、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有所不同來要求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研究。作為壹名教師,應該創造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壹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7在學校裏,老師們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爺爺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壹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壹","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壹"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這次學校組織我們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麽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其中陶爺爺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壹則漫畫這麽形容的。壹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壹幅圖:他們畢業後,壹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壹就註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壹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麽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要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做為壹個新教師,更要向陶爺爺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會更好!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8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壹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壹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麽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著,嘗試著……通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壹、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壹,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壹面教壹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壹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壹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壹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
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麽,我們就教什麽。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壹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壹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壹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壹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壹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壹名小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壹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壹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壹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9寒假我仔細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越讀,我越覺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進;越讀,越覺得先生對教育的摯愛先生為了所熱愛的教育畢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實踐與研究中,為後人留下600萬字的著作。他的教育理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實效性,他不是紙上談兵,他用他所經歷的實例來闡述他的壹些思想,盡管先生離去半個多世紀,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鮮活,他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壹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萬世師表的崇高評價。
陶行知主張教師要有兒童的思想、情感、愛好,要善於變個小孩子。他說:教育是什麽?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不教人變,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師範生(準教師)的第壹變——變個孫悟空;師範生(準教師)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
誠然,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學生,妳會覺得他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覺得他們太貪玩,壹點不求上進;覺得他們怎麽那麽不開竅,反復講過的東西卻還是不記得;覺得他們幼稚,好動,不穩重。妳眼裏的學生沒有壹個讓妳滿意,要麽行為出格,要麽乖巧懂事卻學習不開竅,要麽頑皮搗蛋整天給妳惹亂子……唉!所有的問題其實都出在我們教師自己身上:試想;壹個孩子不調皮,那叫孩子嗎?壹個花季少年不愛做夢,沒有壹點狂妄的想法,這個民族還有什麽生機和希望?在孩子的頭腦裏,要學的東西那麽多,每位老師都說那是重點要牢記,那麽他要記的的東西就不是壹點點了,還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點懶,(孩子的天性)那麽壹些孩子學習上疲軟也不奇怪了。教師所從事的是自己的專業,整天就和這點學問打交道,還不滾瓜爛熟?還不易如反掌?再說,教師自己比他們多經歷了那麽多,無形中妳卻要他們和妳在資歷和學問上劃等號,這個等號能劃平嗎?妳眼中的世界能和他們眼中的壹樣嗎?他們的未來能讓妳去規劃設計嗎?決不!那麽,先生說得很有理:要想成為壹個好教師,首先,得把自己變成壹個小孩子。
陶先生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壹般大,壹塊兒玩,壹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捫心自問,我和學生交朋友了嗎?沒有。雖然在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地對話,雖然我總是微笑著和學生談話,雖然我總是壹幅和藹可親的模樣,雖然我也和學生壹起踢過毽子,跳過跳繩,但是,我沒有和學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是因為我沒有變成壹個小孩子,沒有變成內外如壹的小孩子。
有則廣告說的是壹個成功女人的三個年齡,在家裏和寶寶在壹起,變成五歲,和寶寶快樂玩遊戲,就象壹個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變成25歲,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輕人;在公司和員工壹起開會,又成了穩重精明出謀劃策的女上司;我們教師和小學生在壹起,就該把自己變成七、八歲的兒童,用他們的思維來想事情,用他們的眼光來看世界,用他們的閱歷來對待朋友老師父母和周圍的人。愛迪生小時候模仿母雞孵小雞,在成人看來是瘋子行為,然而愛迪生卻是壹本正經,反復實驗,還苦惱自己為何孵不出小雞。
試問:假如我們是愛迪生的老師,面對他千奇百怪的提問,與學校的教程毫不搭界,我們會怎樣?也許,大部分教師也跟愛迪生當時的老師壹樣搖頭:這個學生不值得教,整天界胡思亂想,不切實際,課堂上老愛問壹些怪問題,擾亂正常教學秩序,是個壞家夥。沒想到,這個壞家夥還竟改變了全世界!假如當時老師贊賞他如此有創意的想法和做法,並鼓勵他多問多實踐,愛迪生也不會遭到中途輟學的境遇。
我再問:在這樣壹個愛做夢的年齡,愛問為什麽的年齡,愛叛逆的年齡,假如學生都乖乖地坐在妳面前,不問會變什麽樣?也不問為什麽,更不問憑什麽。妳說什麽就什麽,妳說怎樣就怎樣,壹切都無所謂,那豈不可怕?豈不悲哀?這個世界還有什麽希望?
我要努力把自己變成壹個孩子,想他們所想,樂他們所樂,憂他們所憂,始終提醒自己,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也許,壹切不那麽復雜。因為,他們畢竟是孩子,為何要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審視他們?用我們的價值觀來評價他們?那樣,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有人說,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在中國就不配做教師,的確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壹位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