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請使用新課標壹文綜的老師,或是參加過文科課標壹高考的學姐學長解答謝謝了

請使用新課標壹文綜的老師,或是參加過文科課標壹高考的學姐學長解答謝謝了

2014年的參考下吧。

2014年高考文科綜合試卷(新課標全國卷I)

(2014-07-08 10:58:49)轉載▼

2014年高考是我們河南省文科綜合試題使用的是課標全國卷(文綜卷I),2014年的試題相對2013年試題而言,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進行了壹定的變化和調整,可以說是穩中有變,而探究這些變化,對2014年高考試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於我們2015年的高三的復習備考具有重大的意義。

文綜歷史部分試題的考點分布及其分值

1、中國古代史:58.5分(必修·客觀題和主觀題***28.5分,選修·選考題30分)

24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必修1政治史)4分;25題,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實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題,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中對人性的認識(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7題,中國古代的經濟·清初對外貿易的狀況(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40題第(1)問,宋應星科技成果的特點,第(2)問,宋應星的科技成就未受重視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5題,中國古代的法律改革(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48題,對歷史人物包拯“包青天”的評價(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2、中國近現代史:43分(必修·客觀題和主觀題28分,選修·選考題15分)

※ ①中國近代史部分(39分,其中必修24分,選修15分): 28題,中國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後中印消費英國棉布、棉紗的差異(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29題,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1898年康梁發動舉人廢除八股取士而受到眾舉人的抵制的情況(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 30題,近代中國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41題,抗日戰爭·對我國60年代歷史教科書中關於抗日戰爭目錄的修改(必修1政治史)12分;46題,對清末預備立憲的認識(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15分。

※ ②中國現代史部分(必修部分:4分):31題,新中國“壹五”計劃期間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制度的情況(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客觀題和主觀題28.5分,選修·選考題15分)

※ ①世界古代史(4分):32題,古希臘、羅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

※ 世界近現代史(39.5分,必修24.5分,選修15分):33題,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和特點的認識(必修1政治史)4分;34題,對蘇聯工業化和新經濟政策相關內容的認識(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35題,歐洲壹體化進程·對歐元問世的巨大作用的認識(必修2經濟社會生活史)4分;40題第(1)問,牛頓科技成就的特點,第(2)問,牛頓的科技成就受到廣泛重視的社會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 47題,關註二戰後聯合國關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問題(選修3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總之,在全部歷史試題所有分數的145分當中,中國史部分:101.5分(必修56.5分,選修45分),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28.5分,選修15分)。其中,政治史:92分(必修32分,選修60分),經濟社會生活史:20分(必修20分),思想文化科技史:33分(必修33分)。

縱觀整個試卷,歷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實行三教並行的政策、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中對人性的認識、中國古代的經濟·清初對外貿易的狀況、中國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後中印消費英國棉布、棉紗的差異、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18989年康梁發動舉人廢除八股取士而受到眾舉人的抵制的情況、近代中國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新中國“壹五”計劃期間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制度的情況、古希臘、羅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和特點、蘇聯工業化和新經濟政策相關內容、歐洲壹體化進程·對歐元問世的巨大作用、17世紀中國的傳統科技與同時期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不同時期對抗日戰爭的認識。

文綜歷史部分試題的特點

總體上,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考題相較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考題,可以說是穩中有變、穩中求變,總體難度略有下降,但學生想拿高分並不容易。

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考題相對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試題穩的表

現有:(1)從試卷的結構和分值分配來看,保持了穩定(必修部分12個選擇題48分+2個

主觀試題37分***計85分,選修4選1分值為15分);(2)從命題的形式看,試卷繼續保持

“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以新史料統領試題,最大限度的

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比較分析的能力,12道選擇題均為材料解析題,而且,在選項的設置

上比2013年更加科學規範;(3)從能力考查來看,試題仍然突出考查“四種能力”,即獲取

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4)從考察的知

識點分布來看,側重於對主幹知識的考查,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的商業和對外貿易、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近代中華民族反侵略求民主黨潮流、近代東西方的科技、近代西方代議制的確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等,這些均為教材中的主幹知識,不偏不怪;另外,三大板塊(即必修部分的政治史、經濟史和科技文化史)分布與去年相比大體穩定;從中外歷史的角度看,仍然是中國歷史比重較大;(5)對現實政治經濟生活中的熱點適度地給與關註,如35題對歐洲壹體化的考查,實際上關註當今的中歐關系,41題考查抗日戰爭,實際上是關註當今的中日關系;(6)2014年選擇項的設置繼續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點,12道選擇題中第24、25、28、32、34題都是“反映”類試題,第27、29、30、35題都是“表明”“表現”類試題,而“反映”“表明”“表現”“說明”類試題要求回答的是現象、原因、特征,還是本質、影響、意義,只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這對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對作答的難度是比較大的。

同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試題在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試題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創新,其其調整和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最大的變化是第41題的變化。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連續出了三年的小論文型題目,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在2013年的高考變成了信息說明題(稱為“比較說明題”),即給出了兩幅地圖,讓學生根據地圖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試題的41題在承接2013年變化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變化和創新,變成了“修改說明題”,該題給出了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抗日戰爭”內容的目錄摘編,要求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提出壹條修改建議,並說明修改理由,這是今年試題的壹大創新和亮點,該題在選材上別具匠心,既突出了時政,又突出了歷史的教育功能。

其次,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的整體難度與去年相比略有下降。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卷I文綜歷史部分的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難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非選擇題難度增加幅度相當大,導致學生的40題和41題的得分大幅度降低,也導致了2013年文綜的總體得分創了歷史新低。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在總體設計上,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均在壹定程度上降低了難度,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2014年選擇題選項的設置在字數、語言上更加完備、科學和規範,在壹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文字閱讀量;(2)2014年的40題,在材料的選取上和問題的設置上,均沒有超出高中學生的認識範圍,17世紀東方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相對而言還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另外,試題的答案與材料的關系還是相對比較密切的,只要學生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材料,還是可以作答的;(3)2014年的41題在雖然由2013年的“比較說明題”變成了“修改說明題”,但是這仍然是說明題開放型試題,另外,經歷了去年的變化,在2014年的復習備考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2014年試題的變化做了壹定的心理準備,因此學生不會像2013年那樣面對41題而茫然無措。

第三,2014年40題的設計除了上面提到的難度降低外,還有壹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今年的40題沒有關註現實中的熱點問題。2011、2012和2013年的40題均或明或暗的關註了熱點問題,如2011年40題考的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和標準,實際上關註的是2011年公務員考試的熱潮和當時中國進行的大部制改革;2012年考查的是交通信號燈的變遷與工業革命及科技的進步,實際上關註的是中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尤其是壹些大城市;2013年考查的是對海洋的利用問題,實際上關註的是2012到2013年中國周邊的海洋局勢和海洋安全問題,中日關於釣魚島問題的矛盾及菲律賓侵占我國南海的島嶼導致了我國海疆局勢的空前緊張,從而使我國的海洋主權和海洋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今年的40題考查的是17世紀東方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這與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熱點可以說關系不密切吧。

第四,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克服和避免了2013年試題設計的壹些不足和缺陷。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有兩大缺陷和不足:壹是2013年選擇題的第34題考查了選修二壹—《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的內容,這增加了試題的難度,違背了課改的精神,也給高中歷史的教與學將帶來很多的困惑與困難;二是試題的設置和考查的內容有重復的嫌疑,選做題的第45題考查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比較(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題考查洋務派與維新派在辦報方面的不同和產生的不同影響(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這兩個題目均涉及到維新派和維新變法運動,雖然考查的角度和內容不同,但總感覺考查的知識點有些重復;還有29題和46題均涉及和考查了洋務運動。今年的試題設計避免了以上問題的出現,這是今年試題的壹個進步吧。

第五,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中國古代史的比重相對2012年和2013年的試題而言有較大幅度上升,而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2012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別為39分、58分、48分,2013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別為45分、55分、45分,2014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別為58.5、43、43.5。我認為這不具有規律性,僅僅是出於命題的需要而出現的巧合和偶然的現象。還有今年文言文的閱讀材料明顯減少,我認為可能是命題者出於降低歷史試題難度的考慮吧。

第五,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的45題,即選修壹(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試題又回到了考查教材意外改革的軌道上。新課標文綜試卷的45題,即選修壹(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試題,2010、2011、2012年考查的均是教材之外的改革,2010年考查的是劉晏推行的榷鹽法,2011年考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區實行的盟旗制度,2012年考查的是王莽改制,而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卷I文綜歷史部分選修壹(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內容涉及了人教版選修壹第九單元戊戌變法的相關內容,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與戊戌變法的異同點,但是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的45題又回到了考查教材之外改革的軌道上,2014年的45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法律改革,這是現行選修教材之外的改革。這也算是今年試題的壹個變化吧。

總之,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文綜歷史部分試題的命制是非常成功的,仔細研究這套試題,對我們2015年的復習備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2015年高考的復習備考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高考題每道題都在考查學生的能力。體現了《考試說明》中考核能

力要求的四個基本能力即獲取和解讀信息、描述和闡述事物、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

問題的能力。這四種能力的考核,是歷史學科考核的主要目標,意在註重考查考生對基本歷

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

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並貫穿始終。基於此,

在下面的復習備考中應註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壹,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明確課標要求、考綱內容,這樣,才能在教學和復習備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針對性。

第二,抓好第壹輪復習,不求速度,要求質量,夯實基礎。具體要做到以下幾方面:(1)抓好主幹知識以及主幹知識中的細節知識點,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必須要弄清楚,理解透徹,對於歷史事件必須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認識;(2)要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個專題都有自己的知識脈絡和知識結構,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要掌握其中的內在聯系;(3)要註意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和同時期東西方歷史的比較,今年的40題就是東方的傳統科技與西方的近代科技的比較。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切忌以題海戰術代替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第三,要精選試題,規範訓練。壹是試卷要標準化,訓練試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壹致,使試題有示範性,采用12+2+選做題模式;二是能力要求高考化,即試題難度、能力要求要與高考試題相當,總之,要練速度、練準確、練感覺、練規範、練能力。

第四 在加強選擇題訓練的同時,要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對非選擇題進行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提高學生解答非選擇題的能力(包含審題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組織的能力等)。材料的選取必須多樣化,既要有文字標題解析題,還要有表格數字資料、文物遺跡資料、地圖人物資料等,讓學生從各種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引導學生壹定要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論述,以充分的史實來支撐自己的論點,加強結合材料分析史實的能力。

第五 要和語文老師適當地結合,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理解的能力。近幾年的歷史試題均采用“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提出新問題,以新史料統領試題,最大限度的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比較分析的能力,而且在文綜試卷的政治、歷史和地理三科中,歷史試題的文字最長,閱讀量最大,而且材料的閱讀理解的難度也最大,而高考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因此就要求學生必須快速準確地閱讀理解並提取所提供材料的信息。而現實是,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高考中,許多學生不能準確理解材料,並獲取有效信息,從而導致歷史學科失分率相當地高。基於這種狀況,有必要常態地、長期地、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理解的訓練。

第六,作為歷史教師,尤其是作為高三的歷史教師,要讀書,要關註歷史學研究的前沿,開闊眼界,不斷充實自己。具體途徑和方法:壹網上搜索資料,從網上看壹些歷史資料;二看歷史專著,如被譽為“當代資治通鑒”的美國著名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北師大劉宗緒教授編寫的《世界近代現代史三十講》、白壽彜的《中國通史》、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等;三是訂閱壹些歷史方面的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

第七,無論老師或者學生都要關註時事熱點、周年大事等重要問題,要關心國內外重大事情,要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壹是現實的熱點問題,如十八大的召開、民生問題、中日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烏克蘭問題、中東的政局問題、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賽等,二是重大周年紀念問題,2015年高考備考要關註有關05或15年的事件,也要關註次周年紀念的事件,如04或14、06或16年的事件等。

第八,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同心協力***同做好復習備考工作。壹是要加強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這樣才能把高考的復習備考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紮實。二是加強綜合科相關教師之間的合作,要設置壹個得力的綜合科備課組組長,協調好綜合科學科之間的合作。

以上是個人之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希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