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的七個階段:壹是甲骨文,二是金文,三是篆書,四是隸書,五是楷書,六是草書,七是行書。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改革壹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壹。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壹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
2、金文
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3、篆書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壹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壹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4、隸書
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5、楷書
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6、草書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7、行書
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