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和月琴區別如下:
月琴是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這種以“彈”“撥”為主要演奏技法的樂器,當時壹般稱為琵琶,故稱秦琵琶。月琴的形制與阮相似,後逐漸變化。到了清代,與阮完全不同,琴桿縮短到琴頸,演變成現代風格。
現在的月琴和阮最大的區別就是琴頸的長短。月琴比阮矮,也沒什麽味道,但聲音比阮渾厚。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以及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臺劇的伴奏樂器。
在京劇中,月琴、京胡、三弦被稱為三大件(後來梅蘭芳引入北京二胡,成為四大件)。豫劇配以大八角無味秦越,與二弦、三弦合稱三件。在京劇中,月琴、京胡、三弦被稱為三大件。豫劇配以大八角無味秦越,與二弦、三弦合稱三件。
阮是壹種漢族傳統樂器,阮鹹的簡稱。相傳西晉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於唐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
演奏
阮的演奏技巧,原理比較簡單。隨著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豐富。阮多用撥片彈奏。我國許多音樂學院先後開設了阮的專業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獨奏曲也相繼湧現。
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移植和創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分、搖、掃、滾等30多種,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帶、滑、推、拉、吟、紋等10多種,顯著提高了阮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