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赴湯蹈火具體如下可供參考:
壹、古詩
1、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軍閥割據,社會動蕩不安。擔任荊州刺史的皇族劉表,對當時的軍閥混戰采取觀望的態度。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爭戰。袁紹派人請求劉表支援劉表口頭答應,實際上按兵不動,對曹操也采取同樣的態度。
2、從事中郎韓嵩認為劉表采取這種態度不妥,對他說:“曹、袁兩公相持不下,將軍的行動舉足輕重,應慎重選擇壹方。若是繼續猶豫,後果必然得罪兩方。”韓嵩向劉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認為勝利必在曹操壹方,建認劉表歸附曹操,才是萬全之策。
3、其他將領也贊同韓嵩的建議。劉表還是猶豫不決,他考慮再三,對韓嵩說:“目前,曹公已經迎天子到了許都,請先生到那裏為我去觀察壹下實情如何?”韓嵩嚴肅地說:“我是您的部下,自然應該聽從將軍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湯蹈火,也會奮不顧身,死也不推辭。
4、不過要請將軍鄭重考慮,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順天子、下歸曹公的決策,那麽我去京都是正確的;如果將軍主意還未定下來,就派我進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為將軍效力了。望將軍到時不要使我為難。”
5、劉表對此沒有明確地表態,就讓韓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韓嵩所料,他到京都見到受曹操控制的漢獻帝後,馬上被任命為零陵太守。韓嵩赴任前,去向劉表辭別。劉表知道韓嵩已接受漢獻帝的任命壹事後,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背叛,當場要將韓嵩處死。
6、文武官員都非常震驚,紛紛為韓嵩求情。韓嵩卻神色自若地對劉表說,他進許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劉表現在這樣處置他,是劉表負了他,而不是他負了劉表。接著,他把先前對劉表說的話重說了壹遍。劉表只好不殺韓嵩,而將他囚禁起來。
二、寓意
赴湯蹈火這個成語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犧牲,不避艱難險阻,才能把事情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