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
豈曰無衣,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壹首詩詞,描述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同仇敵愾。
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君王征師作戰,修整我們的戈與矛,與君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矛與戟,與君上陣殺敵。
誰說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甲與兵,與君***赴國殤。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諸侯因被幽王烽火戲弄,誤以幽王故伎重演,未前來救援,最終鎬京被破,幽王被殺。後諸侯得知犬戎攻破王畿之事,慌忙率兵救援打退犬戎並立宜臼為周王。
諸侯撤兵後第二年,犬戎再次來犯,周平王向諸侯求援,這時中原局勢不同以往,東有東夷叛亂,北方戎狄與南方荊楚頻頻交替進犯中原,中原國家危如累卵,懼懾於蠻夷,諸侯拒援。無助之下,平王想起為周室牧馬的秦部族,隨遣人求救。
時為秦人首領的贏開聞後,跪受王命,隨即傾舉國之兵打退犬戎。並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感於秦人出援,平王將秦人封為諸侯,賜秦君伯爵,並將周室無力掌控的關中地區壹同賜與秦人。
受平王之諾後,秦人對周圍的犬戎們展露出了獠牙。及至穆公,擊滅犬戎之國十二個(壹說十四個),地方擴至千裏,成為西之方伯,而穆公也因此被壹些人認可為春秋五霸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