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樹紅樹碧高低影”的下聯是“煙淡煙濃遠近秋”。其詩句出現在唐代《題福唐觀二首》詩中,作者為杜光庭。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壹、全詩
題福唐觀二首
作者杜光庭?朝代唐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
古洞草深微有路,舊碑文滅不知年。
八州物象通檐外,萬裏煙霞在目前。
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
曾隨雲水此山遊,行盡層峰更上樓。
九月登臨須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
二、作者人物信息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聖賓(又作賓聖),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860壹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沈,於是入天臺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
三、作者人物概述
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余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聖、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於太和,體道復元,自臻於忠孝”,把孔孟之道統壹於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禦註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壹,不拘壹途”,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道教靈驗記》等二十余種。
四、作者照片
五、詩詞鑒賞
此兩首詩皆為七言律詩。詩題為題福唐觀二首。杜光庭《歷代崇道記》:(天寶)十五載(756),帝幸蜀,……又於嵩山置興唐觀,成都置福唐觀。福唐觀,為李唐王朝祈福之地,和李唐王朝最休戚相關,然而福唐觀卻不福唐,觀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兩首詩觸景傷情,借觀興嘆,是唐王朝滅亡的挽歌。
第壹首首聯意為:由摩空青綠的山路曲折回旋走到山頂,與竹比高的殿、與雲相伴的樓高聳接天。同《題本竹觀》詩首聯相仿,氣勢雄偉,有皇帝行宮行殿景象。
頷聯意為:山洞似乎很古,山草茂盛,小路幾乎沒有人走了;刻碑已經陳舊,刻文湮滅,年代好象都分不清了。隱喻唐僖宗駕崩之後,李唐王朝漸趨衰敗的狀況。這前兩聯與《題本竹觀》前兩聯很相似,是同壹表現手法。詩中又出現“碑”字,碑諧音悲,心懷悲痛,借物喻意明顯。
頸聯意為:檐外連通著國內八州的物象,戰火紛紛;眼前飄動著遠達萬裏的煙霞,山水淡淡。坦露詩人心懷天下百姓,心憂國計民生的寬闊胸懷。作者不用九州,也不用八方,而選用八州,是認為蜀主王建對唐王朝尚存忠心,因而更關心川蜀以外的大勢已去的“八州”狀況。
尾聯意為:這裏當然是人間修道登仙的地方,有什麽必要到蓬萊島去尋訪真仙。作者表達了隨處學道、立地修仙的堅定信念。
第二首首聯意為:從前曾在這山上看雲看水去行走,走遍了壹個個山頭又走上高樓。作者曾在李唐王朝這座高山上行走,也曾登上李唐王朝的高樓。
頷聯意為:在陰歷九月登上此山此樓是有深意的,在天復七年走到岔路路口是很憂愁的。在此時再到福唐觀為的就是懷念李唐王朝,痛惜李唐王朝的路已走到盡頭,憂愁以後的路怎麽走。正如杜甫所言,萬方多難此登臨,百感交集。
頸聯意為:樹葉不論是紅是綠是高是低,都顯灰黑之影;煙雲不論是濃是淡是遠是近,都在多事之秋。詩人的心裏蒙上了壹層陰影,憂愁至極,眼前壹片灰影蒙蒙,煙霧茫茫。心情好,黑白變彩色,光輝燦爛,熱鬧說笑;心情壞,彩色變黑白,陰暗昏黑,孤獨傷悲。
尾聯意為:暫且繼續焚香修道不須離去,等待陪伴天子儀仗進入神州。還是堅定地繼續學道修仙,盼望將來有壹天再陪伴唐僖宗的靈體進到神仙居住的地方。當然此神州是神仙居所,不是泛指中國的赤縣神州,否則,中國處處屬於神州,身已在神州,何須再用“入”。
此兩首詩當寫於天復七年(907即天祐四年、後梁開平元年)九月。這壹年天翻地覆,李唐王朝滅亡。四月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後梁王朝。九月王建率領官吏百姓痛哭三天,表示對唐王朝的留戀和忠誠,隨後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王國。杜光庭原先利用道教為李唐王朝祈福很有信念,相信李唐王朝的聖祖老子(太上老君)總能保佑其後裔長治久安,子孫享國千歲。杜光庭對唐王朝忠心耿耿,《鑒戒錄》稱他“則王蜀九命不從”,即使在唐王朝滅亡後,仍對唐王朝思念有加,仍沿用唐昭宗天復年號;他對唐王朝的忠心,實際是對道教始祖老子及道教事業的忠心。在唐僖宗李儇逃到成都幸蜀期間,杜光庭為其進行不少祈福消災的齋醮宗教活動,為其提供不少經國安民大計及修心理身方法。當此之時,李克用、楊復光等率領的官軍鎮壓了黃巢義軍,於中和三年(883)四月收復京城長安。次年(884)七月黃巢戰死。唐僖宗終於得以在中和五年(885)正月起駕離開成都,杜光庭獲備後衛,三月大駕還京,回到長安,改元“光啟”,風風光光地重新在京城長安君臨天下。杜光庭似乎看到李唐王朝有中興的前景,很有成就感,自感已功成名就,已功全,準備身退,乞遊成都,轉而實現學道弘道、宣教宣化、搜集整理道教經籍的事業。不料當年十二月,回長安才九個月,唐僖宗再次出逃,還使杜光庭千辛萬苦搜集的三千卷新舊經誥“尋亦亡墜”,失去了以前祈福禳災的效驗,這對杜光庭的信念無疑是壹次沈重的打擊。唐僖宗於光啟四年(888)二月不明不白駕崩,失去了壹個寄以厚望的皇帝,是又壹次沈重的打擊。李唐王朝滅亡,失去了壹個可以效勞的朝廷,是壹次最沈重的打擊。盡管杜光庭是滿懷對道教的虔誠,滿懷對唐王朝的忠心,滿懷對黎民百姓的同情,滿懷經國安民的壯誌雄心,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事實證明,從根本上來說,道教的齋醮宗教活動不能救國保國救民保民,道教經國安民的教義教理不能救國保國救民保民,不能普遍給廣大人民以真切實在的利益。同此,釋教的佛事宗教活動及救世教義教理,儒教的祭祀復古活動及治國平天下理論,也不能救國保國救民保民,不能普遍給廣大人民以真切實在的利益。這是在封建社會就已證明了的,壹試再試都不靈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在當今,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普遍給廣大人民以越來越多真切實在的利益,也實現無數先輩夢想達到而未達到的理想,這就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回答。當然,他們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以及為之求索不已、奮鬥不止的頑強意誌,道家修心、釋家明心、儒家正心,追求高尚道德,提倡克己利人,保護自然環境等優良傳統值得尊敬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善而從,適應現代。以上幾句話是順便涉及的。
意料之內的打擊,受傷害較輕;意料之外的打擊,受傷害較重。唐僖宗再次出逃,不明不白死亡,唐王朝滅亡,這三次打擊都出於杜光庭意料之外。出於意料的打擊,並沒有擊倒杜光庭。《老子五十四章》說:善建者不拔。善於培建道德的人,別人無法動搖他。杜光庭堅忍不拔,經受住打擊,滿懷希望,壹心壹意做自己想做的弘道宣化、扶宗立教的事業。可以說,是扶宗立教的事業支撐著他,因此,壹般來說,轉移註意力,轉移關註目標,投入另壹種工作,有新的寄托和希望,是減輕或消解意外打擊之傷害的壹種較有效的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杜光庭調整悲愁心態,較快走出沈重打擊的陰影,把對唐王朝的忠心完全轉移到對道教事業的忠心。從詩句中可看出作者在安慰和鼓舞自己:“真人丹澗水潺潺”,“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看到了作者為堅定自己修道成仙、堅定自己弘道宣教所作的艱苦努力,看到了作者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此兩首詩由詩題起興,題福唐觀表達了詩人對李唐王朝的留戀和思念。第壹首首聯寫殿樓逼天的宏偉氣勢,頷聯寫草深文滅的荒涼景象,形成強烈對比,思緒則由贊美馬上轉為悲嘆。頸聯將思緒壹轉,心懷八州,眼眺萬裏,由近及遠,心胸隨之開闊。尾聯將思緒拉回,心定神閑,隨處可學道修仙,能繼續學道修仙。思之不盡,念之不絕,又有第二首接著,首聯回憶遊山上樓,再次引出思念悼念之情緒,以前遊山上樓是幸運,是感恩,此次遊山上樓是思戀,是悼念。頷聯詩人情緒為李唐王朝覆亡而痛惜,而憂愁。頸聯詩人情緒為此顯得壹片渺茫。尾聯詩人情緒從茫然中突圍,堅持學道修仙,等待著陪伴天仗到神仙居所那壹天。此兩首詩的中間兩聯皆對仗工整;第二首頷聯九月對七年,序數詞對序數詞,相當妥貼;頸聯“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特別好,兩個樹字,兩個煙字,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形態,壹樣的事物,多樣的形態,特別生動。兩詩平仄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