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時間簡史》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

 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想必妳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麽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看了壹本名為《時間簡史》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人們熟知的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殘疾科學家史蒂芬·霍金。

 這整本書講的全是關於宇宙的知識,而且還涉及了時間。它最大的特點在書後,還介紹了幾位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伽利略和牛頓這些在宇宙學方面有很大貢獻的偉人。整本書告訴我們宇宙的圖像、宇宙和時間的關系。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黑洞的奧秘。黑洞就是由質量大、密度高而且擁有能讓光線都逃不出去的強大引力場。

 看完了整本書,我覺得科學是十分重要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因為科學能是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沒有科學就沒有快捷方便的交通,沒有科學就沒有四季恒溫的房間,沒有科學就沒有有趣好玩的遊戲……現在的牌子上寫的都是“中國夢,我的夢”,這些“夢”的基礎就是科學。

 記得書上的總序裏有壹句話“沒有科學的‘教育’,只是培養信仰,而不是教育。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只能稱為受過訓練,而非是教育。”我認為壹點兒不錯。如果受教育是使人得到知識的公交車的話,受科學教育就是使人得到知識的私家車了。

 霍金自強不息,勇於探索,敢於大膽推理,他的這種科學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推薦大家看《時間簡史》,相信大家會和我有壹樣的感受。

《時間簡史》讀後感2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壹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壹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壹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壹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壹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壹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壹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壹粒微塵,壹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壹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壹點包容少壹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壹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壹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壹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嘩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壹下把壹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壹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壹樣的音樂呢?這壹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借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壹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壹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壹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為另壹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壹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壹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13》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壹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壹個好時代,有這樣壹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麽我們又有怎麽樣的理由在壹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誌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壹個正常人所付出的。壹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盡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妳的境遇如何,妳只能憑借著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麽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局限,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壹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壹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壹,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奇跡_—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3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為科學著述的裏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後的歲月裏,有些讀者壹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壹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壹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壹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在我的理解範圍內,時間是壹種過於復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壹種物質,盡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壹切物質,也許妳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麽。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麽認為,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壹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壹切的壹切都聯系著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壹種方式,或別的什麽為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壹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為時間與空間是壹個整體,是坐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壹根,假設是X軸,那麽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壹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壹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著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壹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壹無所知,當時間開啟之後,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壹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壹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恒。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後溫度降為100億度,那麽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後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為10的32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麽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壹位普通的醫生。有壹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壹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麽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為什麽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壹起的現象呢?於是他提出,壹定有壹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於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壹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壹個高度均勻恒溫的原始火球,那麽這就是壹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後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壹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麽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麽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為0的光子,才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種30萬公裏,那麽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壹才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啟示我們,壹本是聖經,壹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為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著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妳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裏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後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YZ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只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這在我的大腦裏也是無法構造出模型的。我們只能出現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而在我們前壹秒的可能又有另壹個世界,無數的世界存在,只是時間軸不同,我們和他們(如果存在),是平衡的,因為大家的時間運行間隔是相同的,同速的運動物體相對仍然是靜止,彼此之間是無法接觸的。

 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從這個星球到另外壹個星球去。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過去的某壹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所以我們還會呆在這條弦上。否則,如果我們回到過去采取行為改變重要的發展歷史,那麽世界將向另外壹個方向發展,那回到過去的我們又談何存在?《時間簡史》引出的聯想是絢麗的,是壯闊的。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從整本書中也只能翻來覆去講時間,請老師不要見怪。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後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壹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壹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為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所以我說說我對宇宙的理解:我壹直想象把地球當作壹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裏面的。每壹個細胞都有著自己的生命,最終有壹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壹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壹個細胞裏的微小部分……壹直循環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了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時間簡史》讀後感4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壹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壹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誌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秘莫測的黑壹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壹洞》,他還發明出了壹套科學模組,成為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壹洞的形成。說起黑壹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壹洞是由壹顆恒星衰變只後,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壹洞。同時黑壹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壹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壹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時間簡史》讀後感5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壹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壹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系而剝奪另壹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麽說呢,科學史上的每壹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壹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妳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復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壹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壹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妳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壹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壹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壹,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6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

 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麽結果壹定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原來是壹種‘宿命論’。天哪,該怎麽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為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考慮思想究竟是怎麽產生的,因為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麽,人為定義的壹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壹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麽精彩或惡心,總有壹天所有的這壹切都不過會坍塌成黑洞裏的壹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這裏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壹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著。而這個‘此刻’又意味著什麽?也是宇宙永恒的壹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妳為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壹刻稱為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責任的不追究了?怎麽能這樣呢?

 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麽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壹天,事實終於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壹定不會的,要不人類怎麽會走到今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溫暖的麽。

 我壹想到那些為了科學而放棄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壹樣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可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壹本偵探小說,可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純興趣的選擇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壹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壹還是大二吧,不過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註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著濃烈的興趣在了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為高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可是為什麽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著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裏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考慮做什麽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麽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麽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註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麽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這裏,又想打擊壹下人為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為什麽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壹下那些人為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為。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討厭的東西。

 那麽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裏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可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通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意義,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為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麽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應該註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壹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註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系壹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應該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沖擊吧。容我整理壹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7

 就我而言,我是壹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壹口氣看完的沖動,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壹字壹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壹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壹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壹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壹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自我的關系而剝奪另壹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

 怎麽說呢,科學史上的每壹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壹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妳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復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壹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壹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妳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壹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壹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於我而言,每學到壹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為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麽簡單,幾個公式ot;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著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著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壹個壹個的謎團。

 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妳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峰,因為沒有最高峰。妳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妳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壹個強烈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