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孟浩然壹生分為兩個階段,前半生幽居在家,與詩詞作樂,詞風清曠貼近田園,使得作者贏了?田園詩人?的美譽,後半生因為仕途不順,常常縱情宴飲,詞風多抒發自身遭遇和處境。其原文如下: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字詞解釋:
此詩除《全唐詩》外,諸本皆不載,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裏:京都。
據此句,知作詩時作者不在帝裏。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於中唐以後,盛唐時尚不多見。清明即事翻譯:
京城壹年壹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裏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壹片青翠。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裏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作品背景:
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清明即事中心內容:
本詩藝術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緒。清明即事作品賞析: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壹個?重?字,壹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壹年壹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壹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壹片愁楚。壹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壹個配著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壹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壹輛車,它們到哪裏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壹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著,?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著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蘇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壹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翺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壹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壹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壹動壹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癡癡地追憶什麽,繼而端起茶杯,默默壹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裏的孤寂、愁思,這裏的淒冷、沈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群形成了壹種多麽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麽,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麽,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壹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壹說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職,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壹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上這篇清明即事 孟浩然 翻譯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