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太空授課是什麽時候呢?其實,早在1985年,美國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課的構想,並且為此訓練了兩名女教師,壹個是麥考利夫,壹個是摩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二年飛船升空時,麥考利夫與飛船壹同殞夢地球上空——那次,飛船“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卻並未放棄這個上天授課夢,為此她又準備了22年。終於,在2007年,她在國際空間站裏進行了世界上第壹次的太空授課,通過視頻,給學生上了25分鐘課,並展示了宇航員在太空怎樣運動、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無獨有偶,此次我國同樣是由女航天員來進行授課,但授課的難度卻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亞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環境下的壹些物理現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運動等我們都早已比較清楚的內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亞平在此次講課中主要演示了五個實驗,分別是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主要是讓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麽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這五個實驗不要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蘊藏的物理知識卻是令人驚奇而深厚的!
這次實驗是他們事先自己劃定的嗎?其實不是。這次實驗中的部分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所征集到的,這不僅是航天的壹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壹次突破。因為只有具有演示價值的問題才能被征集,這要求我們青少年需要補充更多的相關知識,讓自己從裏到外充實起來,不能外強中幹腹空空。
有人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環使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指令長聶海勝告訴我們,飛船中的用水是從地球帶上來的,但目前還不具備循環利用功能,因為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復雜的設備。聽了這話,我不禁有些心酸,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該有多艱苦啊。
中國夢,我的夢,神十太空授課,壹連串的夢,慢慢的都在成為現實,而我的夢,正在慢慢萌發。看完神十太空授課,我知道現在必須要好好學習,好好學習科學,將來才能為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