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刃而解是碰到刀口就分開了。比喻事情容易解決。
迎刃而解(拼音:yíng rèn ér jiě)是壹則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房玄齡《晉書·杜預傳》。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賓語。近義詞:迎刃冰解、壹通百通。反義詞:百思不解。
成語典故
杜預做鎮南大將軍的時候,曾帶兵攻打吳國,不到十天就占領了吳國的許多重要城池。他覺得吳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就率兵趁勝追擊。有人認為吳國實力強大,就出來勸阻他:“吳國建國多年了,國力積蓄得很厚實,不可能壹下子就被打跨。
如今又是夏季,天氣炎熱,我們晉國的士兵從小就生活在北方,對南方的氣候條件很不適應,與他們作戰對我們很不利。我勸妳還是趁早收兵,等夏天過去天氣涼爽後,再考慮攻打吳國吧。
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只知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而是從小就博覽群書,勤於著述,為日後立業報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語告訴人們,不管做什麽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只有堅定信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只要解決了主要的問題,其他附帶的麻煩也會隨之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