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陋室銘是誰寫的?

陋室銘是誰寫的?

劉禹錫

唐·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禦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翺、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誌,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內容及註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③,往來無白丁④。可以調素琴⑤,閱金經⑥。無絲竹之亂耳⑦,無案牘⑨之勞形。南陽⑩諸葛廬,西蜀子雲〔11〕亭。孔子雲:“何陋之有?”〔12〕

註釋

(1)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2)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布到遠方的香氣。

(3)鴻儒:這裏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裏借指沒有什麽學問之人。

(5)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6)金經:即《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

(7)絲竹:弦樂、管樂,這裏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8)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

(9)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0)子雲:漢代的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雲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雲山、子雲城。

(11)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麽好住?”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12)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出處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

譯文

山不壹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壹定要深,有了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作品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壹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誌。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壹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壹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壹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壹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壹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壹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壹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壹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壹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