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杜甫的《立秋》全詩

杜甫的《立秋》全詩

《立秋後題》

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

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

平生獨往願,惆悵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譯文:

光陰壹天天逝去可不饒人,從昨夜起,又換了壹個節氣。

寒蟬聲音淒厲不停號叫,秋燕已經像過客壹樣準備南歸。

平生只願離開塵世去隱居,快五十歲了,心中惆悵不止。

辭官棄職這事還得由我做主,為何要被功名利祿所牽絆?

註釋:

立秋:二十四節氣之壹。

日月:光陰。

饒:寬恕,饒恕。

節序:節令的順序。

昨夜隔:昨夜還屬於另壹個節序,今天立秋,秋季開始了。

玄蟬:秋蟬,寒蟬。因蟬又名玄蟲,故稱。玄,黑色。

號(háo):蟬鳴聲。

“秋燕”句:謂燕子因天氣轉寒,即將南飛。

獨往願:遁世隱居的願望。獨往,超然物外,獨行己誌。

惆悵:失意的樣子。

半百:杜甫時年四十八歲,年近半百。

罷官:詩中指棄官。

由人:實際上是說“由己”。這裏的“人”,不是指別人,而是指自己。

何事:為何。

形役:為形骸所拘束役使,指被物質利益、功名利祿所束縛。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壹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沈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後次日,當時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乾元二年春末,杜甫由洛陽返回華州任上。關中地區從春天開始的旱情,壹直持續到夏天仍未緩解,導致糧食顆粒無收,米價暴漲,百姓紛紛上路逃荒。由於饑荒嚴重,政局混亂,而且唐肅宗排擠唐玄宗舊臣,杜甫對此很失望,決心辭去官職,攜家前往秦州(今甘肅天水)。此詩即為杜甫想要棄官時所作。

賞析:

前四句寫秋後之景,寒蟬叫個不停,更增加人的哀傷;秋燕亦如客子,不久將離此而去。後四句抒寫懷抱,平生早就有棄官歸隱的願望,如今年近半百還在為此苦惱,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詩即景抒情,以秋燕自喻,巧妙化用典故,節奏流暢,意蘊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