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也是幹支歷辰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三月初壹前後(公歷4月4-6日),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今天就帶大家壹起來了解壹下清明節5個傳統習俗。
1、掃墓祭祖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壹,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壹般都是先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壹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比如磕頭、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說壹說這壹年來家裏發生的大事小情,後來又是如何妥善處理的,讓先人不必惦念牽掛等等,表示對先人的關心和憶念。
2、放風箏清代詩人高鼎的詩裏有這樣壹個意境,“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之壹,風箏古時被稱為“紙鳶”。古人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3、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跟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會被雜草覆蓋,有時候去祭祖找墳墓都要花費好長時間。於是就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這樣就會更加顯眼了。後來就逐漸被人們效仿,也變成了壹種習俗。
4、蹴鞠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也能夠強身健體。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
5、踏青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壹項重要內容。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壹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泄內火。
這就是我了解的清明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妳們還知道哪些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