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菜讀法如下:ji cai。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卵形。初夏開花,淡黃色。莖、葉皆有腥味,故又稱“魚腥草”。可入藥,有清熱、治肺等功用。莖、葉之稚嫩者可供食用。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蕺》_集解_引 蘇恭 曰:“蕺菜生_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 關中 謂之菹菜。”
蕺菜,別名:魚腥草、狗蠅草、臭菜;多年生草本。蕺菜的分布與生長習性:蕺菜的分布在陜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蕺菜生長習性:陰性植物,怕強光,喜溫暖潮濕環境,較耐寒,-15℃可越冬,忌幹旱,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生長最好。
蕺菜的植物形態:蕺菜,多年生草本,高20~80cm,有異味。葉片心形,托葉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在枝頂端與葉互生,總苞片4枚,白色,花期5~7月。
蒴果卵圓形,頂端開裂,果期7~10月。花小,兩性,無花被,雄蕊3,花絲下部與子房合生,子房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