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及翻譯
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按時溫習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有誌向相同的人從遠方來相聚(互相切磋,增長學問),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德才兼備的人嗎?
⒉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是智慧的。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了解(知識)的人比不上喜歡(知識)的人;喜歡(知識)的人比不上以知識為樂的人。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同行,在他們之中壹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裏。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它,他們那些短處(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妳可以憑借這種方法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當壹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到來時,這樣以後,妳便知道松樹、柏樹是在最後雕謝的。
7.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麽大事就幹不成。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好處,還不如學習。
擴展資料:
孔子介紹: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壹)名丘,字仲尼。漢族人,魯國陬邑人。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壹。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
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編撰了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論語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