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三四段翻譯: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壹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壹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壹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遊來遊去。
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壹瀉千裏,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沈入水中的玉璧。
漁夫的歌聲在妳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壹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出自:《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壹篇散文。
原文三四段節選: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慶歷新政失敗後,範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嶽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
範仲淹壹口答應,但是範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嶽陽樓。慶歷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揮毫撰寫的著名的《嶽陽樓記》壹記敘文,都是看圖寫的。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壹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
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沈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誌。作者又善於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
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它雖然是壹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
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