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達權知變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麽?

達權知變什麽意思?有什麽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麽?

編號 4109 成語 達權知變 註音 ㄉㄚˊ ㄑㄩㄢˊ ㄓ ㄅㄧㄢˋ 漢語拼音 dá quán zhī biàn 釋義 義參「通權達變」。

見「通權達變」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誌.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先主上言漢帝曰:「……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

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

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

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

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

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

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

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

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臣伏自三省1>,受國厚恩,荷任2>壹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3>高位以重罪謗。

群寮4>見逼,迫臣以義。

臣退惟寇賊不梟5>,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

若應權通變,以寧靖6>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

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

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谷。

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兇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

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於是還治成都。

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

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於禁於樊。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註解〕(1)三省:本指以三事省察自己。

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指再三反省。

(2)荷任:擔負重任。

荷,音ㄏㄜˋ。

(3)忝:音ㄊ|ㄢˇ,辱。

自謙自己才能不足以勝任的意思。

(4)寮:通「僚」,官吏。

(5)梟:音ㄒ|ㄠ,斬除、消滅。

(6)寧靖:安定。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

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

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

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就是這個意思。

後來更有「權變」壹詞,用來指隨機應變。

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

較早的文獻像《三國誌.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

這裏作「應權達變」,意思是壹樣的。

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

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蕩,逆臣曹操當道。

如果壹時權宜所作的處置,可以使國家安定,即使是赴湯蹈火,也不會推辭。

所以順應眾人的建議,接受印信。

後來「通權達變」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指不墨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處置。

書證 01.《醒世恒言.卷壹壹.蘇小妹三難新郎》:「主四方之事的,頂冠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用法說明 近義詞:

反義詞: 辨識 參考語詞 通權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