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山的人來說,希夏邦馬並不陌生。
這是唯壹壹座位於中國境內的 8000 米級雪山,
有著堪稱中國最美的冰塔林。
大喜馬拉雅山脈的蒼茫與孤獨,
在此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只有最執著的旅行者,
才會踏足於此。
工作關系,
我曾 5 次拜會希峰。
第壹次從希峰身側路過時,
我用長焦拉近,被北側的壹大面直壁震懾。
有機會壹定要到它山腳下去看看,我想。
拍攝 NirmalPurja 沖頂希夏邦馬,
是與希峰的第二次交鋒。
沖頂前壹晚,在希峰北側國道對面的浪強措湖邊,
我找了壹個機位,遠遠對著攀登路線守了壹夜,
拍到了大神沖頂的頭燈軌跡。
守候,等待拍攝
大神沖頂的頭燈軌跡
2019 年 12 月,藏區 -30 度的大風天,
因為參與壹部院線電影拍攝,
我們徒步穿過冰湖接近冰塔林。
遠看很小的冰舌,走進卻是震撼無比,
在跳脫時間邊界的遠古冰川面前,
自然袒露著最原始蠻荒的模樣。
我們在冰塔林露營壹晚
2020 年國慶,希夏邦馬大環線徒步,
我終於得以在希夏邦馬腳下,
認認真真地從南、東、北三個角度看遍希峰。
第五次,則是 2021 年國慶的大環帶隊。
我與希峰已有壹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迷戀於它的壯麗,
也越發了解了它隱藏的兇險和喜怒無常的脾氣。
這種了解,是以血淚代價換來的。
深入冰塔林拍攝時,
同行的航拍攝影師在冰面摔了壹跤,
只因 沒有戴手套, 手便刺啦被冰劃了壹個大口子,
緊急處理後趕緊送去吉隆縫針……
裝備的重要性在此袒露無遺 。
隨著戶外運動的普及,希峰聲名漸起。
2021 年國慶徒步人數之多令我頗感震驚,
壹個營地有 100 多頂帳篷!
商業隊之外,大量 AA 重裝也蜂擁而來。
徒步這種 健康 的生活方式被更多人認可固然好,
只是來者水平參差不齊,
裝備攜帶也是壹言難盡,
睡袋不達標冷到哆嗦的、鞋底開膠的、丟手套的
……
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 bug,
在高原極端環境中很容易被放大,
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
前陣子,甚至有篇《尋找希夏馬峰徒步失聯的親人》
在戶外圈刷屏……
(不知道這位失蹤的大哥有沒有被找到)
在此,我想基於個人經驗和對希峰天氣線路的了解,
與大家做壹些實用分享,
從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和其他,
給大家壹些長線高原徒步相關的具體參考,
也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創作立場聲明:作者主業高山攝影師,副業領隊,以下是個人多年高海拔徒步拍攝帶隊工作經驗總結而來,大神勿噴,個人觀點,僅供有需要的人參考及***同交流。
壹、妳的衣服真的帶對了?
怎麽帶出行衣物?
離開天氣、海拔、徒步時長和場景四個方面的陳述,直接問這個問題約等於耍流氓。
國慶假期往往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大多數情況下,國慶天氣比較好,即便是有惡劣天氣,壹般也不會超過 5 天 (註:本文主要以國慶這個時間段為參考,來列舉所需物品)。
前壹晚還是大霧+小雨
第二天壹早天氣晴朗
希峰大環線徒步海拔從 3800 多米到 5500 多米不等,只看海拔溫差似乎也就 10 度左右,但高海拔往往意味著天氣變幻無定,雨雪刮風都是常態,風寒效應更是不容忽視。
不同海拔及其下的環境狀況
徒步中國領隊阿樂
2021 國慶整個行程,我所帶的衣服包括身上穿的:
雙層的美利奴 羊毛衣 很給力,兼顧保暖舒適和透氣性,即便出了汗很快就能排出去,貼身不刺癢,穿半個月壹點味道都沒有。
很多時候我只穿這壹件徒步,外面壹件軟殼。以前賣 1000 多塊,現在打折便宜了。
還有壹套普通保暖內衣,我壹般當作備用衣物。
抓絨衣褲 選擇基礎款,迪卡儂啊或者其他品牌,幾十塊錢到壹兩百的都行。
隆哈是個比較小眾的牌子,我的 軟殼這套 據說有 3 層防水面料,中長款,不含 PFC,是可循環再利用的衣服。所有口袋都有拉鏈,東西放進去不會掉出來,外套的腋下及褲子都有拉鏈可以通風散熱。
所以即便我裏面穿得厚,但可以把褲子拉鏈拉開,避免過多出汗,休息時冷了拉上拉鏈,溫度隨時可調。我穿了有 4 年,部分區域防水效果有所下降,洗完之後自己做了防水層恢復,防水效果有所恢復。
棉服 很給力,濕了依舊保暖。覓樂是法國專註於登山品牌公司,衣服很值得信賴,價格確實高,我之前在亞馬遜買的,不到 1000 塊錢的價格,非常值得,後來在國內查了壹下要將近 2000 塊。亞馬遜真香
探路者是國產品牌,這幾年衣服做的越來越好,也便宜了很多,極具性價比,可拆卸的三合壹羽絨內膽 沖鋒衣 ,壹年四季都可以穿,拆開就行了。
內褲主要突出速幹功能就行了,要求更高的話可以帶除味的速幹內褲。
如果是女生,可以帶壹次性內褲更換。
如果妳剛剛接觸戶外,又不認識其他的品牌,迪卡儂可以作為首選,在商場裏他們的分區很詳細,每件衣服的功能都會寫明。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3 層穿衣法則”,簡單說就是:
我是比較不怕冷的體質,此次行程在西藏呆 20 天。
9 月 22 號到拉薩穿的是長袖襯衣和長褲,帶了壹個帽子做防護。早上出門的時候外面套了壹件抓絨,之後放到背包裏,隨時可以拿出來穿。
出發路上坐車時早晚比較冷,中午有太陽之後車裏像烤箱壹樣,又幹又熱,我穿的是短袖,厚衣服都在背包裏,下車前要穿上,以免凍到。
還有就是壹定要帶帽子,既防曬又防止著涼吹風,風寒易誘發高反。
徒步過程中,壹早溫度較低,大約 5-10 度的樣子,剛起床時我會穿的比較厚,壹般是 3 件以上,確保不能著涼。出發前可以減掉壹件放到背包裏。
出發前可以減掉壹件放到背包裏。徒步建議穿 3 件足夠了,也可以穿 2 件,天氣晴朗的情況下走起來大約 20 分鐘就會開始暖和起來,甚至是出汗。
如遇雨雪天氣,外面要穿比較防水的衣服,軟殼或者沖鋒衣等,當然也可以直接把雨衣穿上。平坦的路段我個人也會習慣打傘。
下午到營地之後除了搭帳篷以外,最重要的事就是添衣服——晚上氣溫降得很快。
就我個人而言,白天因為穿了美利奴羊毛保暖褲,外面是軟殼,壹般不會添加褲子,上面會把軟殼脫掉換成覓樂棉服再套壹件羽絨沖鋒衣,再換上拖鞋和壹雙幹燥的厚襪子,讓腳充分休息。
羽絨沖鋒衣主要是我當工作服來穿的,羽絨保暖,沖鋒衣防水,更主要是因為這件衣服穿的次數很多,比較臟而去有點破了(經常去戶外,舍不得穿新衣服幹雜活)。
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麽我中間穿的是棉服而不是羽絨服?
羽絨服是有的,之前在戶外都會帶,但是羽絨受潮或者濕了之後不保暖,而且不太容易幹燥,而我所處環境又往往比較惡劣,所以現在保暖層選擇的是棉服——這個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團隊要求具體選擇。
二、民以食為天!
戶外飲食不等於湊活,吃得飽還要吃得好。至於如何準備食物,要看是跟著商業隊,還是自己做飯。
商業隊
大部分商業隊在這條線路上都是 4 菜 1 湯的標準,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正餐,主要考慮早餐和路餐 (白天行走路途中的午餐) 如何更適合自己。
自己做
自己開火需攜帶的東西會比較多,需遵循好運輸、耐儲存、味道好、體積小,易烹飪這幾點。
個人有以下食品推薦:
這家的醬鹵肉非常好吃,我多次在高海拔重裝線路攜帶他們家的料理包,加熱非常方便,只需要在熱水中泡 1 分鐘或者是蒸汽、鍋蓋上放壹會就行了,搭配米飯或者面條,最快十幾分鐘就能吃到壹頓可口的飯菜。
凍幹速食湯,比烘烤的味道更好,開水沖壹沖,立馬就能喝,有幾十種味道,也可以買些速沖粉絲加進去,燒開壹鍋水就是壹頓飯做好了。
在戶外 6g 可以沖大約 350ml 水,9g 的需要差不多 500ml 水。
如果覺得自己米飯做不熟,可以買做熟之後脫水的食品,加入開水 15 分鐘以上就可以吃了 (可以買壹包在家裏嘗試壹下是否吃得習慣,以免到戶外後發現不喜歡)。
臘腸我是在家煮好切片、塊,再次風幹晾曬減少水分。
這樣雖然口感會下降壹點點,但是會輕很多,而且更有嚼勁,可以用來沖料理包的時候放幾塊進去,再放點粉絲就配著面包或者其他面食壹起吃。
無論哪種吃法,都十分建議自己買壹套餐具,拒絕使用壹次性餐具。
戶外最多的垃圾就是衛生紙和各種壹次性物品,盡可能減少帶入,才能不制造過多垃圾!
個人比較推薦這種木質餐具,比較輕,而且吃飯時不會和碗或者盤子發出刺耳的聲音,質感很舒服。試想壹下,在特別冷的地方掏出冰冷的餐具去吃熱乎乎的飯……不如這個木質給人的感覺更溫暖。
三、論壹個“好房子”的重要性
戶外沒信號,休息壹般會比城市中早很多。我個人是對睡眠比較高的人,關於如何在戶外睡好,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睡姿上,確保上半身躺的位置比較平坦,腳部可以略高,如果也是平地,我會把空背包或者衣服墊在小腿的位置,擡高壹點,晚上睡覺會比較舒服,第二天小腿沒有任何疲憊和不適。
1.帳篷
商業隊壹般兩個人睡壹頂 3 4 人的高山帳,單住需補交壹些費用。若自帶帳篷,優先推薦四季帳,就是帶雪裙的帳篷,更防風沙、更暖和。
希夏邦馬地區如果刮起風來,有 5-6 級甚至更大,特別是在貢措營地,風沙會很大,壹陣風吹過帳篷裏壹層土,往往壹刮就是幾天。
這就彰顯了四季帳的好處——有雪裙,密封性會更好,也更暖和了,早上出帳篷的時候會明顯覺得溫差很大,最多能差 10 多度。
2.睡袋
棉睡袋是長線大忌,標配羽絨。
買睡袋時會有標註,什麽類型的羽絨,裝了多克羽絨,睡袋的溫度是多少……這些數值如果妳不懂的話會是致命的。
希夏邦馬大環線徒步 10 月 5 號之前建議睡袋舒適溫標 -5 度到 -10 度,5 號之後會更冷,需要更暖和的睡袋。本來就怕冷可以選擇舒適溫度為 -15 的睡袋。不過有些雜牌子產品溫標並不準確,可以搭配參考羽絨填充量,壹般不得低於 1000g。
如果擔心冷,還可以搭配壹個睡袋升溫內膽;有些縣城村鎮住宿條件比較差的,妳若不想蓋他們的被子,可以鉆到睡袋內膽裏面再蓋被子。
睡袋內膽我帶了但是沒用上,途中借給壹個隊員使用,他說前壹晚上睡覺冷的醒了好多次,不停翻身。
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把所有的厚衣服都套在睡袋上,相當於給睡袋加厚,把雨衣防雨罩,背包這些可以墊在防潮墊下面進壹步隔絕地面的冷,或者是蓋在睡袋上面。
3.防潮墊
我會用比較厚的充氣防潮墊,這樣即便是地面稍有不平,睡上去也會很暖和,另壹方面是我的這個氣墊 R 值(熱值)比較高,背部不會感覺到寒冷。
如果擔心氣墊破,可以帶氣墊修補工具包,如果不慎弄破了可以補壹下。如果妳對睡眠要求非常高也可以選擇這款。
缺點就是太大了……如果動手能力弱又怕充氣氣墊被紮破的話,還是蛋槽最保險。
4.其他
有些東西非必須,但可以提升幸福感和體驗。比如:
四、行路難,行路難!
從手機、身份證、邊防證到手套、帽子、登山杖、頭巾,林林總總,每次出行都跟打包雜貨鋪似的。
在此,我將從頭到將為大家介紹必備用品,並註明使用場景和用途。
迪卡儂 抓絨帽 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首先他很輕,雖是薄薄的壹層,但起到了很好的保暖防護作用,白天可以搭配著衣服的帽子或者遮陽帽,性價比極高,我前後壹***買了有 5 個。
漁夫帽 也是我會帶的裝備之壹,可以全方位遮擋陽光和紫外線,帽檐可以隨意折疊自己想要的造型,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更厚的帽子大家可以自己任意選擇,或是配合衣服上的帽子壹起使用,減少攜帶的裝備數量。
頭燈 我用的是頂級的品牌菲尼克斯,很多人上珠峰的選擇就是它,低溫表現非常穩定,-40 度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頭巾 的使用場景和功能非常多,壹些戶外品牌或者是商業俱樂部都會贈送頭巾,質量參差不齊,可以買壹條好點的 buff 頭巾,防曬指數十分 ok,透氣和手感親膚性都不錯。
三峰出的 雨衣 是使用比較多的,顏色鮮艷,重量比較輕,優先推薦帶袖子的,以防有風時袖子或者衣服灌進雨雪,腰帶可以系緊防止往裏灌風,背包也有相應的空間可以得到保護。
手套 我用的也是迪卡儂,因為這是壹個消耗品,不舍得買太貴的手套,在食指和拇指第壹關節的位置剪個洞就可以觸摸屏幕,方便拍照,當然也有可以觸屏的手套,不光價格貴,在下雨或者低溫的環境中,手套可能會不管用。
這個手套可以帶兩雙,以防打濕了或者特別冷;不考慮重量的話可以多帶壹雙厚的防水手套。
戶外離不開 手表 ,記錄妳的每壹步,心率,步幅,高馳 VETIX2 這個手表較第壹代有了巨大的更新和提升,表盤更大了,續航更久了,即便是在城市中定位也更精準了很多,最最重要的是他有 32GB 內存,可以儲存音樂,再也不用拿手機連接耳機了,省了不少電量。
我在希夏邦馬徒步實測,從出發到回家,徒步 10 多天,每天全天記錄軌跡,設定鬧鐘,偶爾看地圖導航,壹*** 20 天,回到家之後還有 40% 多的電。如果加上聽音樂的不知道能不能給它的電消耗光。具體功能大家可以在各平臺搜索關健詞看專業評測。
徒步要穿厚 襪子 壹方面是保暖,另壹方面是為了讓腳不起泡,越厚的襪子徒步越舒服。
我帶了幾個不同品牌的襪子,於爾旺是北歐的品牌,全系列產品都是美利奴羊毛的,穿著非常舒適。戴適的防水襪我也會帶上,以備不時之需。
雪套 不壹定只有下雪的時候穿,下雨或者日常徒步都能穿,可以防止把褲腿搞臟了。國慶去西藏徒步壹定要帶。
簡易 冰爪 希夏邦馬峰大環線的冰塔林線路必備,不然摔跤是小事,更重要的是有了它妳可以拍出非常不錯的照片、
登山杖 最大的優點是輕,相比其他品牌動輒大幾百,挪客的碳纖登山杖算是極具性價比了。如果喜歡重壹點的登山杖,或者經常去石頭多的地方,可以考慮買金屬材質的登山杖,耐磨性和支撐性更好,但是會重不少。
保溫杯 之外, 水袋 我個人也喜歡用,原因有三個,第壹是不用放下包拿水杯,可以隨時補水,第二是我對熱水的需求很小,第三個是水袋更輕可以裝更多的水,而且在營地可以去打水用。我用的是多特的壹款,有自帶的保護蓋,打開蓋子然後咬住出水口輕微旋轉即可出水,衛生又方便。
鞋子 我是穿的斯卡帕的遊俠,這雙鞋子采用的是V底專屬設計,防滑抓地能力很強,同時又是 GORE-TEX 防水透氣面料,無懼惡劣天氣。相比其他很多徒步鞋輕了不少,單只大約 475 克。
不管妳買什麽品牌的,戶外徒步壹定要高幫的,可以防止扭傷,走起路來更有力氣。買了之後多穿幾次再去徒步穿,千萬不要穿新鞋去徒步,很容易磨腳出現其他問題無法解決。
五、這些小玩意別錯過啊!
充電寶 我個人比較推薦小米和奧睿科。
上面這兩款充電寶都支持快充,對我來說最大的優點是給工作中的相機充電不會出現異常情況,可以長時間持續穩定的供電。之前用過其他品牌的,發現充幾分鐘就會斷掉,或者是相機狀態異常,甚至是打斷延時拍攝的進程。
因為拍攝需要,我出門壹般會帶 1-2 個公牛插線板,方便快速充電和筆記本工作使用,還會帶壹個綠聯多口 usb 充電器,給相機,頭燈,備用電池等其他電子設備充電。
在高海拔低溫環境下,全金屬材料的讀卡器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讀取速度甚至不到 1M/秒,所以如果妳有低溫拷貝素材的需求,建議買有線的,塑料外殼的讀卡器。
相機手機這些就不推薦了,因為我個人是攝影師,設備比較多,不具有大眾參考性。具體設備型號如下,本文的圖片都是由這些設備所拍攝。
手機:索尼 Xperia1 Mark2
相機:索尼 RX0IIA7R2 A7R3
鏡頭:12mmf2.824-70mmf2.8 100-400mmf4.5-5.6
還有兩個三腳架等其他拍攝用具不贅述。
洗漱包 從幾塊錢到幾百塊錢的都有,其他急救包、爐具、小馬紮、水杯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
至於最重要的物品-包,我從家裏出發帶了 3 個包,兩個駝包,1 個背包。作用分別是寄存酒店的 1 個,進山的 1 個,身上背 1 個。
寄存酒店的包我選擇的是壹個有輪子的 Osprey 的駝包 120L。
這個包的好處就是可以隨便放東西,空間非常大,而且它的輪子是秘密武器超級耐造。我經常從 2 樓到 1 樓走臺階直接拖著下,輪子和支撐架壹點問題都沒有,非常牛。最多裝過 40KG 行李,拉著走省了不少力氣。
駝包用於輕裝行程中裝載,防水耐磨就好。
背包我使用的也是多特,福特拉 32L,姜黃色的,拍照效果非常漂亮,我主要裝 1 個水袋,1-2 件衣服,15 寸的 pro,還有 2 臺相機 3 支鏡頭,路餐,雨衣雨傘充電寶等,全部下來十多公斤,相比之前我所背的速特 30L 要舒服很多,腰帶背負系統的支撐性都比較強,而且散熱非常好。
德國品牌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BBA 汽車 三巨頭在那裏擺著,背包也是不差,5 年質保終身維修,隨意使用,壞了爛了找他們修就行了。
零零碎碎說了這麽多,
希望能以個人經歷給大家壹些實在的參考,
如果妳有好用的戶外裝備推薦,
也歡迎留言壹起交流。
山野無定數,
除了選擇靠譜的團隊壹起出行,
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負責,
周全籌備,才能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