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的不斷翻新出奇,讓枯燥的說教教學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多樣的教學呈現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比較真實的教學環境。接下來我搜集了四年級語文上冊課件,歡迎查看。
篇壹:蟋蟀的住宅課件第壹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住宅、隱蔽、棄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驟雨、粗糙、簡樸、幹燥、鉗子、耐煩、寬敞。
2、朗讀課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
教學過程:
壹、激趣導入
(拿出壹個方陣的塑料蟋蟀)認識這小東西嗎?叫什麽?
蟋蟀。對,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麽?(蛐蛐)
師:“蟋蟀”兩個字怎麽寫,老師忘了,誰來寫壹寫?(壹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其余學生書寫)
師:小家夥雖小,但人緣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妳知道它有哪些本領?(好鬥、唱歌、建住宅)
板書:蟋蟀的住宅
二、初讀課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樣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幾層樓?小東西的住宅是什麽樣的?讀課文,用“—”畫出有關句子。
2、討論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蟋蟀的住宅。(在課題的右邊畫出蟋蟀的住宅,直觀、形象)
三、變換角色,再讀課文。
1、師:小家夥的住宅不就是個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妳們認識王老師的住宅嗎?(不認識)
師:(驚訝、不認識)王老師住的樓房100多平米,二層樓,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沒這小家夥的有名,我心裏真不服氣。今天就聘請我們全班學生做“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來評壹評誰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評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夥的住宅什麽樣?有什麽特點?請各評委了解壹下。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我想了解壹下各評委的水平。
分段讀課文(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每人找壹位小老師幫助糾正讀音。
四、再讀課文,找出生詞,討論 。
1、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生詞,寫在黑板上。隱蔽、棄去、慎重、挖掘、搜索、驟雨、粗糙、簡樸、幹燥、耐煩、寬敞。
2、討論詞義。聯系課文,學生理解哪個詞義就請他講哪個詞,老師重點指導學習“隨遇而安”。
(1)隨遇而安,從字面看是什麽意思?(隨便找個地方就安頓下來)
(2)課文中誰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來的?誰不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領悟作者的壹些表達方法。
2、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3、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它修建的經過,學習抓住特點形象生動地說明事物。
教學難點:
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
教學過程:
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1、師:蟋蟀的住宅有什麽特點呢?請各位評委再讀課文,用“—”畫下有關句子,並能把每壹個特點用壹個詞概括出來。
2、學生自由讀課文,找特點並概括。
3、請學生板書自己概括出來的蟋蟀住宅的特點。
4、討論、比較住宅特點。
生:小蟋蟀住宅朝著陽光(向陽)
小蟋蟀的住宅隱藏在青草叢中(隱蔽)
師:小家夥真不簡單,壹個小洞也有這麽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裏有電燈、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等等,它有嗎?誰的住宅好?(當然老師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樣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為什麽沒它有名呢?(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2、讀後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壹點壹點挖掘的。
師:我建住宅得請瓦工、木工、電工、水工等等,壹個人幹不了。
生:蟋蟀不斷修整住宅。
師:老師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學習。
……
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建築專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修整,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請妳找出課文贊揚蟋蟀的語言,讀壹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課文中直接稱贊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於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
(3)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體會作者對這種精神的敬佩贊揚的思想感情。
三、換角色,指導說話。
1、下面請蟋蟀工程師介紹壹下它是如何建築住宅的,它建築的住宅的'特點等。
2、學生準備後,發言。(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四、深入了解,認識蟋蟀。
1、看學生收集的圖片資料。
2、談體會:看了圖片、資料妳懂得了那些以前妳不知道的知識?
五、看文章,做練習。
1、讀《秋蟲音樂會》(有關蟋蟀的童話)
2、以下兩題任選壹道做:
(1)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蜜蜂、蟋蟀、蝗蟲、螢火蟲、蝴蝶、螳螂、蜈蚣。
(2)仔細觀察壹種小動物,寫壹篇短文。寫出這種小動物的特點。
篇二:爬山虎的腳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壹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麽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麽特點。
2.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壹順兒”“均勻”)
3.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麽,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的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壹次默讀課文有關內容,進壹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註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麽仔細,那麽它是怎麽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壹、了解爬山虎是怎麽往上爬的
1.老師範讀,學生壹邊聽,壹邊圈出寫爬山虎怎麽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麽爬的,註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麽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麽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壹過程。
6.重點理解什麽叫“壹腳壹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壹堵墻,這是爬山虎的壹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麽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壹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壹只,再巴住墻,壹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壹腳壹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壹陣風拂過,壹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麽爬的,那麽沒觸著墻的腳會怎麽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後壹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麽內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麽,再講了什麽,最後講了什麽。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並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