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納蘭性德《長相思》原文及翻譯

納蘭性德《長相思》原文及翻譯

《長相思·山壹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詞中描寫將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全詞純用自然真切、簡樸清爽的白描語句,寫得天然渾成,毫無雕琢之處,卻格外真切感人。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納蘭性德《長相思》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翻譯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裏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麽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註釋

⑴長相思。唐教坊曲,雙翅小令。又名《雙紅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壹程、水壹程,即山長水遠。

⑶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那畔:即山海關的另壹邊,指身處關外。

⑷千帳燈:皇帝出巡臨時住宿的行帳的燈火。千帳言軍營之多。

⑸更:舊時壹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壹更、雪壹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⑹聒(guō):聲音嘈雜,這裏指風雪聲。

⑺故園:故鄉,這裏指北京;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賞析

上片“山壹程,水壹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壹程又壹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將“壹程”二字重復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裏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壹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這裏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於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本應春風得意,卻恰好也是因為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導致納蘭並不能夠安穩享受那種男兒征戰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戀故土。嚴迪昌《清詞史》:“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壹暖壹寒,兩相對照,寫盡了自己厭於扈從的情懷。”“夜深千帳燈”既是上片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間的自然轉換,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經過日間長途跋涉,到了夜晚人們在曠野上搭起帳篷準備就寢;然而夜深了,“千帳”內卻燈光熠熠,為什麽羈旅勞頓之後深夜不寐呢?

下片開頭“風壹更,雪壹更”描寫荒寒的塞外,暴風雪徹夜不停。緊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帳燈”,深夜不寐的原因。“山壹程,水壹程”與“風壹更,雪壹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首先山長水闊,路途本就漫長而艱辛,再加上塞上惡劣的天氣,就算在陽春三月也是風雪交加,淒寒苦楚,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境遇,讓納蘭對這表面華麗招搖的生涯生出了悠長的慨嘆之意和深沈的倦旅疲憊之心。“更”是舊時夜間計時單位,壹夜分為五更。“壹更”二字反復出現,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這怎不使詞人發出淒婉的怨言:“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還是這塞上“風壹更,雪壹更”的苦寒天氣。風雪交加夜,壹家人在壹起什麽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彌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聒碎鄉心夢不成”與上片“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結句的“聒”字用得很靈脫,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從“夜深千帳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景入心的表現,滿懷心事悄悄躍然紙上。天涯羈旅最易引起***鳴的是那“山壹程,水壹程”的身泊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王國維曾評:“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