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道釋義: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尊師重道,註重師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壹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事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尊師重道的用法示例如下:
(1)學生說:尊師重道,團結同學的校園就是美,壹種文明向上的美。
(2)這種精神,就是人說的尊師重道的精神。
(3)我們要尊師重道,舉止有禮,不可有耀武揚威之心。
(4)尊師重道是中華文明的顯著特征之壹。
擴展資料:
古語有雲:“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範也”,“壹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 等等。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古代流傳下來許許多多這方面的故事。
如:《子貢尊師》、《魏照尊師》、《李世民教子尊師》、《張良拜師》、《陸佃千裏求師》、《程門立雪》等等。?
"重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傳統上把學問知識分為“道”、“經”、“術”三個層次。“道”是最高的學問。“經”是對“道”的闡述。“術”是實踐“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學派都把“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最終的追求目標。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程門立雪》尊師重道故事: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壹天,楊時和學友遊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壹起去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
過了良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遊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壹尺多厚,程頤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立雪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