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1、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復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 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了嗎? "
3、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
4、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光是思考但不學習,就是有害的。”
5、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妳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6、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像他壹樣好;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壹樣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走在壹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們壹樣的缺點,要及時改正。”
8、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把推行“仁愛”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也重大嗎?奮鬥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遙遠嗎?”
9、孔子說:"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雕謝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二、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裏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三、出處
《論語》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二、作品賞析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壹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壹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百度百科-論語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