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讀唐詩 學寫詩 《宣城見杜鵑花》賞析

讀唐詩 學寫詩 《宣城見杜鵑花》賞析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唐)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註釋:

蜀國:四川。

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淒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後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鵑花: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賞析:

?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春,時李白在宣城郡。寫此詩時,詩人已是暮年。

?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在蜀國時曾經聽過子規鳥的叫聲,今在宣城又見到杜鵑花開。首句虛寫,次句寫實,看似隨意,對仗卻極為工整,雖平淡如話,仍足見煉字之功,或許“大道至簡”。“蜀國”對“宣城”,遙遠的空間對比,“曾聞”對“還見”,跨越幾十年的時間昔今對比。聽覺與視覺交互疊加,“子規鳥”對“杜鵑花”,鳥即花,花便是鳥,詩人用故鄉、它鄉,觸動思鄉之情的子規鳥與杜鵑花,構建起了壹座跨越時空的思念之城。詩人有意將眼前所見之杜鵑花放在後面,將心中遙憶之子規啼放在句首,更突出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故鄉實未走遠,壹直就在詩人的心底。

“壹叫壹回腸壹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子規啼聲淒切,壹聲聲聽來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我”不覺又思念故鄉三巴。第三句承首句“子規鳥”,尾句承首次句“杜鵑花”,直抒胸臆,“憶”字為詩眼。古人作詩忌重字,而詩人在此用三個“壹”字,三個“三”字,卻不覺重復,極具音韻感,壹詠三嘆,纏綿婉轉。更是將滿腹思念,千繞百轉,愁腸已斷,思念未已。再也走不出這“憶”之城了。

參考網站?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