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誰知道晉江6所壹級達標高中有社團嗎

誰知道晉江6所壹級達標高中有社團嗎

褔建省晉江市僑聲中學(陳昌衛)

晉江市僑聲中學,創建於1956年,2004年12月步入福建省壹級達標中學的行列。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校立足“辦僑鄉名校,育特色人才”的新定位,圍繞“十個壹”現代教養目標,繼承弘揚當地文化古鎮“文、武、琴、棋、書、畫”的優良傳統,組建十九個學生社團,積極開展各種興趣活動。尤其是棋類活動、藝術教育、文學寫作三方面,充分彰顯了校園文化的鮮明特色。僑聲棋社、僑聲藝術團、纖夫文學社、僑聲書院成為經常性活動的主陣地,為學生發展個性特長提供了寬廣的自選超市和表演舞臺。

壹、棋類活動經久益興

早在八十年代,僑聲棋類就非常活躍。1986年三十周年校慶時,全省象棋邀請賽在我校火熱開場。1994年,學校正式把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圍棋納入校園文化活動內容,並設立專門棋類活動室、棋藝研究室。修編棋藝教程,列為選修課對學生進行系統訓練,註重棋類活動的“三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普及與提高結合,學弈與育德結合。

我校棋類活動,對學生陶冶情操、鍛煉毅力、開發智力、矯正心理、健全人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三年來,棋類組140多名學生,在各級棋類比賽中取得壹連串令人刮目的好成績。在1999年晉江市首屆中學生棋類比賽中,曾囊括各項比賽的前三名;1997年以來,學校棋類代表隊參加泉州市中學生棋類比賽奪得“四連冠”,被泉州市教育局特許以校為單位組隊參加泉州市中學生棋類比賽。2004年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圍棋又獲得兩項團體第二和壹項團體第三的好成績,並入選全國中小學棋類教育“百所實驗校”,成為中國棋院的壹個實驗基地。學校棋社的許多同學,畢業後都升入高壹級學校繼續深造,獲取佳績。其中當時的象棋小將陳鴻源畢業後經層層篩選闖入國家射箭隊,榮獲亞錦賽第四名;圍棋小將蔡明霞代表泉州市參加省級棋類比賽獲第二名,蔡婷婷同學留學美國攻讀碩士學位。社會盛贊僑聲棋類特色實在名不虛傳。

二、藝術教育異彩紛呈

東石鎮有著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傳統,書畫名流舉不勝舉,吹拉彈唱不絕於耳,弦管南音縈繞八方。新的歷史時期,學校發揚傳統,利用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挖掘鄉土藝術資源,搭建藝術活動舞臺,培養學生藝術特長。上世紀80年代初,學校把南音引入課堂,組建書畫興趣小組,培養出壹批具有較深藝術造詣的人才:如校友蔡長益曾於1995年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鄉舉辦個人書法展覽,被印尼拿督贊譽之為“藝術文明的使者,母校僑聲之光榮”。校友蔡建昌,被授予“中國民間版畫藝術家”榮譽稱號。

90年代初,學校提出 “壹專多能、合格+特長”的培養目標。組建合唱隊、舞蹈隊,編排節目在第33屆市運會上演出並得到廣泛好評。1996年,在組建電子琴班、豎笛班等藝術興趣小組的基礎上又創辦僑聲藝術團。此後,學校不斷完善藝術教育網絡,至今,已形成藝術教育同文化課並重的新課程體系。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藝術教育已成為我校特色教育的壹大亮點。創造出壹個又壹個輝煌的成績。1991的“臺灣—東石故鄉情”書畫展,就被泉州晚報評為當年泉州十大文化盛事之壹。南音社組隊參加泉州市國際南音大會唱獲優秀節目獎;校舞蹈隊代表晉江市參加福建省第二屆中小學生鄉土文藝調演獲優秀節目獎;黃俊瑤、蔡飛舟、蔡燕麗等同學榮獲晉江市書畫比賽第壹名;2002年獲得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書法比賽組織獎。五年來,學生參加美術、書法、篆刻、演唱、會演等比賽,榮獲市、鎮獎勵150多人次。晉江電視臺、石獅日報、福建日報先後采訪報道我校文藝演出、現場書畫比賽、南音演唱會等情況。2004年,僑聲合唱節目又獲得“在燦爛陽光下” 全國歌唱大賽特別演唱獎;校舞蹈隊也獲得中央電視臺校園舞蹈大賽全國優秀獎……

三、文學寫作妙筆生輝

東石作為閩南的瀕海文化古鎮,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哺育著壹代代僑聲學子。有169年歷史的龍江吟社是學生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古壁山莊的名人詩詞是學生為之傾倒的文化瑰寶,鎮文化站與我校合編的《東石民間傳說》《東石攬勝》《晉江歌謠》《閩南諺語》早已成為學生的課外必讀。

僑聲文學的歷史腳步,經歷“騰飛寫作社”、“風玲文學社”等階段,1998年誕生“纖夫文學社”。近年來,文學社多次邀請省、泉州市作協專家來校講學。蔡芳本、陳誌澤、許謀清等著名作家最樂意為僑聲傳授創作經驗,金庸大師曾特地為僑聲《纖夫》《花開時節》等書簽名,並獻上“僑鄉名校,聲譽全球”的題詞。

六年來,“纖夫”鍛煉大批諳熟人生深淺和熱愛山間水花的船員。文學愛好者和寫作高手競相嶄露頭角。其中蔡崇達同學曾獲全國創新作文大賽壹等獎,他主編的《我們不是素食主義者》等文學專著也在全國發行;尤誌宏同學獲全國“小溪流”征文比賽優秀獎;林樹京獲“冰心杯”全國作文競賽二等獎;蔡淑坤獲全國第二屆校園文學創作優勝獎;2002年,蔡英蘭獲晉江市科幻現場作文比賽第壹名,2003年,吳素卿獲“我與數字泉州”征文比賽壹等獎,2004年,孫安妮獲晉江市電腦信息征文比賽壹等獎。迄今有12期《纖夫》和6期《星星草》面世。“小荷作文網”網絡文學被湖北作家協會專家譽為“全國第壹家校園網絡文學社”。近四年來,學生獲全國征文比賽“優秀獎”以上20多人次,省級“三等獎”以上40多人次。2002年春,《晉江青年文學》首次以專刊形式再版《纖夫》專集;2002年上半年,由我校文學社發起,聯合其他學校文學愛好者***同采編出版過四期的《海拔零點》。2003年,纖夫文學社評為全國九十九佳校園文學社,和全國十四所學校文學社合輯的《花開時節》在全國發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根基,在於博覽群書,在於知識和生活的長期積累。僑聲中學的做法和特色是:

開放壹個“大書院”。學校投入300多萬元建成壹幢專用圖書館,藏書12.0354萬冊,期刊171種,電子圖書4.3萬冊,工具書547種,還有各種各樣報紙、教學軟件、影像資料等。文本圖書與電子圖書匯成浩瀚的知識大海,學生可在其中盡情遨遊。圖書網站、小荷作文網、“書友茶吧”休閑閱讀加油站、各班“圖書角”等特殊的“閱覽室”,都是學生樂此不疲的閱讀對象。

教好壹科“大語文”。學校每學期舉行兩次讀書交流會,每周保證壹節自由閱讀課,定期舉行“讀書節”,開展朗誦、古詩詞默寫、現場作文、閱讀征文、演講辯論等比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書友茶吧敘談、寫作講座、參觀文學展覽等為學生提供壹個和諧的交流平臺。學校還編印《唐詩鑒賞》《小說鑒賞概要》《古詩詞200首》《作文寫作技法二十講》等校本課程,供學生平時選修閱讀。

走進壹個大課堂。學生走出學校小課堂,涉足社會大課堂。或到龍江吟社誦讀古詩詞,或到三公宮聽民間故事,或進行社會調查和采訪,聆聽窗外旋律,沐浴戶外陽光,感受大自然的芬芳氣息和大社會的七彩迷離,汲取豐富寫作營養,培養豐富思想感情。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已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對此進行認真探究,並取得可喜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