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的拼音是[xí],部首:木筆畫:17,解釋是:1.〈文〉檄文,古代官方用來征召、曉諭或聲討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2.〈文〉用文書征召、聲討、曉諭。
“檄”,現代漢語規範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xí,最早見於秦朝小篆時代,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檄”的基本含義為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聲討的文書,如羽檄、檄文;引申含義為用檄文曉諭或聲討,如檄調、檄委,在古文中,“檄”也常做名詞,表示信函,如使君子年善?來檄可求。
組詞如下:
檄牌、捧檄、木檄、傳檄、馳檄、承檄、長檄、唱檄、策檄、草檄、版檄、暗檄、書檄、臺檄、討檄、投檄、文檄、露檄、蠟檄、軍檄、箋檄、還檄、符檄、檄醫頭疾 。
造句如下:
他奮筆疾書,飛文染翰,頃刻檄文已成。
這篇鏗鏘的應工人要求的檄文,在四個居住區引起了不同反響。
齊、梁時期,尤其是梁代,那些主宰者都很註重檄文的創作。
他們讀著這封信,知道檄文已經發布。
這篇檄文把他的觀點謬論駁斥得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