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
第二章:環境汙染與防治
▲重金屬汙染:汙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水體富營養化:
1、汙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2、汙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業廢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②水質變壞③湖泊變沼澤
▲海洋石油汙染
1、怎樣清除石油
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 ②沈降:撒粉狀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麥稈等吸收石油,在靜水環境 ④圍欄:小面積油汙,靜水環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燒:油層達2mm,造成大氣汙染
▲水汙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③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④制約工業的發展 ⑤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⑥造成經濟損失
▲水汙染的防治措施
(1) 工業水汙染防治對策
1. 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
2.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3. 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絡
(2) 城市水汙染防治對策
1. 將水汙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
2.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3.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3)農村水汙染防治對策
1.發展節水型農業
2.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藥
3.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汙水的有效處理
▲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固體廢物減量化
1.對城市固體廢物:逐步改變燃料結構,凈菜進城、減少垃圾生產量,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搞好產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環
2、對工業固體廢物: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
(2)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大氣汙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⑴汙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則易擴散
⑵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氣溫、濕度、雲況、輻射等
凡是有利於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
出現逆溫天氣,大氣層異常穩定時,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大氣汙染物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幹燥,多大風,有些地區荒漠化嚴重,導致自然降塵多
②燃煤 ③機動車尾氣
④建築工地揚塵
▲大氣汙染物的可吸入顆粒物汙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達標排放
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築工地控制揚塵
④加大對汙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減少汙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大氣汙染物酸雨:
1、酸雨――PH值小於5.6的降水;PH值小於4.5的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氣汙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 型酸雨
3、汙染源:
自然汙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汙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竈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③腐蝕樹葉,毀壞森林
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築物損壞
我國酸雨類型以硫酸型酸雨為主(原因是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型酸雨
我國酸雨80年代出現在西南地區,90年代擴大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目前已擴展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怎樣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SO2汙染控制區 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
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 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
⑤加強廢氣中SO2的回收與利用
▲大氣汙染防治措施:
①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②開發潔凈煤技術③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汙染
⑤其它,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
第三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淡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短缺地區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東與非洲。我國主要是分布在華北與西北地區
1、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 河流,湖泊,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 平均徑流量排名:巴西、俄羅斯、加拿 大、美國、印尼、中國
人為原因:③淡水資源的汙染、浪費嚴重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長快
2、新加坡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國家,試分析其原因
①陸地面積小,地表徑流少 ②經濟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
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糧食生產安全③損害生態環境④損害人體健康⑤引發國際沖突
▲我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⑵我國不同地區差異
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多水帶―――水質型缺水
原因:水汙染嚴重
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過渡帶,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節、年際變化大
②流經本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小,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
④水資源汙染,浪費嚴重
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缺水帶――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帶來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3、長江以北地區人多,地多,水少,水土資源不匹配,水資源最緊張,缺水問題最突出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開源:①修築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汙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海水淡化――――目前,中東壹些產油國建立了實用性海水淡化工廠
生態: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
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耕地日漸減少
1、世界可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
②人口急劇增加,所需耕地越來越多
③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
2、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
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大
③非農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
④中低產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汙染嚴重,加劇耕地不足
3、我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黑龍江、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6、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耕地供需矛盾實質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此矛盾的關鍵
▲我國在解決土地現狀與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時,采取的措施
①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質量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我國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發生地-------我國的雲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亞熱帶濕潤,喀斯特地區)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層淺薄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陡坡開荒
2、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黃土土質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①破壞植被-----農牧業方式的改易,營造宮殿,樵采,戰爭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中不註意環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紅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毀林開荒②濫砍濫伐,過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區為例
外力作用------風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氣候幹旱,降水少②地表覆蓋深厚的沙質沈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農墾④水資源的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註意環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蝕的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
③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飼養畜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壹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於南半球
2、煤帶:世界---------歐亞大陸煤帶:從我國的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直到英國
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其中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儲量最多,南方除貴州外,均嚴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
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地區經中東到印尼
中東,北非蘊藏量最豐富。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西部、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部
塔裏木、柴達木、準噶爾三大盆地及吐魯番----哈密盆地
4、思考:妳認為西氣東輸在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有什麽重要作用?
西氣東輸是21世紀初中國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西氣東輸工程既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協調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東部地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3、水能資源前五位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美國、加拿大
水電比重最大國家:挪威,巴西
生態環境保護
▲濫伐森林的生態災難
※森林破壞時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業社會以來
原始森林:①亞寒帶針葉林:存在於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②熱帶雨林:存在於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東南亞等洲
▲森林的生態價值:①調節氣候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③吸收噪聲,吸煙塵,釋放氧氣,凈化空氣④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⑤保護農田⑥美化環境
※▲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沿海防護林------防禦臺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長江中上遊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噪聲,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6、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態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7、森林破壞的原因:①過度的焚耕開墾②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③商業性采伐④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⑤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⑥戰爭,森林火災
▲3、我國森林保護有哪些措施
①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②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③計劃采伐,采育結合④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⑤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
▲草地概念區分:
(1)草原——內蒙古草原、青海、甘肅的荒漠草原
(2)草場:草場可以認為是已被人們進行開發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並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濕潤條件下發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壹種泛指,草原、草場、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幹旱,生態環境脆弱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③鼠害,蟲害嚴重
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亂采濫挖④濫捕濫獵野生動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②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⑤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⑥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濕地的生態價值------調節氣候,調蓄水量,凈化水體,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3)分布:東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之壹(成因: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②凍土廣布,阻礙地表水下滲③地勢低窪,排水不暢,易積水④河流泛濫);青藏高原上有著世界海拔最高的濕地(三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哪三江?),對涵養水源、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減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時間漫長):①沈積物充滿湖泊,沼澤②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
人為原因(時間短暫):①土壤侵蝕,導致泥沙大量沈積②圍湖圍海造田,導致湖泊和海濱灘塗面積縮小③環境汙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該向,導致水量減少
▲我國湖泊面積減少
主要原因:過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圍湖造田
產生的影響:調溫、減少洪水、動植物的棲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致湖水礦化度增加。
案例: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積;②圍湖造田
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亞鹹海面積縮小的原因:①全球變暖,氣候暖幹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②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中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內陸,氣候幹旱,降水少
▲保護濕地措施
①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②建立自然保護區③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④基本建設,水利工程註意濕地保護⑤確定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保護濕地
▲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和珊瑚礁
人類社會不同時期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早期---狩獵和采集;現在---汙染和破壞生態
▲保護生物多樣性
①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③離體保護,建基因庫,種子庫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特征
1、圖4.16
地區名稱
自然背景
主要生態問題
形成原因
自然
認為
大興安嶺西側
大興安嶺西側,內蒙古半幹
旱草原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風蝕)、草地退化
半幹旱草原地區,
降水少
過墾,過牧,過樵
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
西北幹旱半
幹旱荒漠
綠洲區
草地退化,土壤侵蝕
降水少
過度樵采,過墾,
黃淮海平原區
暖溫帶半
濕潤黃淮海
平原區
土
壤
侵
蝕
風蝕,次生鹽堿化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春旱嚴重,
蒸發旺盛,多大風,地勢低窪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亞熱帶丘陵區
南方亞熱
帶丘陵區
水土流失
亞熱帶丘陵,降水 豐富, 河流發育
侵蝕強烈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雲貴
高原
西南橫斷山區,
雲貴高原
西部亞熱帶丘陵山地區
土壤侵蝕(水土流 失),森林破壞,
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銳減
亞熱帶丘陵山
地地區,地質條件復雜,坡度陡峻,
土層淺薄,降水豐富
毀林開荒,過度樵柴,陡坡開荒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高
寒地區
土壤侵蝕(凍融侵蝕,冰川侵蝕),
草地退化
高寒地區,氣候變化,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活動的影響
▲6、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屬半幹旱幹旱草原區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
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屬濕潤低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
實行禁漁期制度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
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幹旱區
屬半幹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a) 節約資源,減少汙染
b) 綠色消費,環保選購
c) 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d)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
e) 保護自然,萬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