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涉及面廣、知識點多,要想學好這門科目,需要勤於 總結 課本重要知識點。下面就讓我給大家分享幾篇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識點總結吧,希望能對妳有幫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識點總結篇壹
1、 哲學與生活
(1)哲學就在我們身邊。①哲學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②在壹定意義上,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學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於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它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①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 文化 的活的靈魂?。②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學的含義
(1)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哲學是世界觀和 方法 論的統壹(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註意:①具體把握哲學與世界觀、世界觀與方法論、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②哲學、世界觀、方法論都正確與錯誤之分,不壹定科學
3、哲學的基本問題
(1)是什麽?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壹方面,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壹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壹標準。另壹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壹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2)為什麽?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壹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③它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壹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4、哲學派別壹覽表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唯心史觀)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人的主觀精神是唯壹的實在, 是第壹性的東西。
(意識是本原, 如人的目的、意誌、感覺、 經驗 、心靈等)
意識決定物質)
客觀唯心主義(客觀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
5、正確理解?真正的哲學?
(1)含義: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
(2)作用: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①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③總之,任何反映自己時代的客觀要求和歷史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壹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6、全面認識馬克思主義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①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②自然科學基礎:19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③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①第壹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壹,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壹。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並且把社會生活的本質歸結為實踐,因此,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壹。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壹。其科學性在於它堅持了科學的實踐觀點,其革命性在於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識點總結篇二2、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規律。
(3)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②在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1)原理: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尊重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意識的本質
1、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壹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2)意識壹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總之,物質世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第壹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四、意識的能動作用
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沈,喪失鬥誌。
五、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2、方法論: (1)要堅持壹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六、堅持壹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重要意義:堅持壹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七、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壹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實踐是壹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八、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變革客觀對象的實踐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壹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註意: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參與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學習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於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2、方法論:堅持實踐第壹的觀點,自覺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九、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壹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壹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壹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範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壹。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2、追求真理是壹個過程
(1)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壹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識點總結篇三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壹.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1.聯系的含義: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壹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②每壹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整個世界是壹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壹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 註意:並非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系的,聯系是具體、有條件的。
(2)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
3.聯系的客觀性:
⑴原理:聯系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⑵方法論:①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②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具有重要意義。
⑵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註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壹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壹
⑴ 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壹;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聯系: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①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⑵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 註意:整體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當部分以有序、優化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③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會小於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⑴系統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①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壹整體。
②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要求
①內容: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註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註重系統內部的結構的優化趨向。
②要求:用綜合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壹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 註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壹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和要素並不完全壹樣。
第八課 唯物辯證的發展觀
壹.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壹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壹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 註意:①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並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
>>>下壹頁更多精彩?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