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的視角看此電影,有兩個維度的感受。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維度。
天才少年維特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他們很相愛,給維特創造了壹個非常有愛的家庭環境。
我覺得,維特的爺爺才是這部影片中的靈魂人物,他是壹個擁有夢想的人,壹個充滿愛的人,壹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壹個對生活滿懷熱情的智慧老人,他是壹個內在具足的人。
影片中,爺爺經常在花園裏摘鮮花送給孩子們,經常寫情書給逝去的愛人或者喜歡的人,經常動手制作各種能飛的東西,生活充滿了情趣、希望和正能量。
他們都很愛維特,無條件地愛這個可愛的少年。
但是,當媽媽發現兒子是個鋼琴天才後,愛就長出了期待的翅膀,戴上了功利的鏈鎖,變得沈重而窒息了,差壹點就摧毀了少年。
作家冰心說:愛是尊重。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尊重就是給他們個人的空間,給他們壹定的距離,保護他們的自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在影片中,維特的媽媽完全忽視了孩子是壹個獨立個體的實事,把維特與自己捆綁成壹體,體驗著壹榮俱榮的感覺。
我們可以看到,她喜歡在外人面前讓維特展示他的鋼琴天賦,但是,從來不問維特願意否。就算小維特表達了不願意,她也會自主把他抱到鋼琴椅上。
當人們驚嘆維特的天才表現時,臉上泛著自豪驕傲地光,那種滿足感溢於言表。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納。
無論我們的是什麽樣的,我們都要無條件的接納和愛他們,去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隨著維特的成長,媽媽的愛變成了控制,變成了有條件的愛,沒有了理解,也沒有了接納。
比如在影片中,媽媽辭去工作,壹心只想把維特培養成為鋼琴家。她親自坐在鋼琴旁邊,監督維特練琴。她親自為給維特找鋼琴老師,把他送進大學,不聽學校建議維特上資優生的建議等等。
總之,壹切都是媽媽自己的意願。
當維特拒絕了媽媽安排跟隨鋼琴大師的學習機會,在返回的路上,媽媽憤怒地跟維特說,她不能原諒他,壹輩子不。
媽媽在那壹刻已經沒有愛了,她完全不能接納孩子的選擇,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
影片中,維特墮樓腦部受傷後,媽媽首先擔心的是孩子的智商是否有影響,當聽到醫生說,維特的智商現在只有正常水平的診斷後,壹臉失望的樣子,讓人看著傷心,原來她的愛附加了天才的條件。
然而,天才總是與眾不同的,維特沒有選擇臣服母親。他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要什麽。他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我。
影片中,他選擇裝病,避開母親的控制。
在爺爺的開導和引導下,他找到了自己內心的渴望,確定自己依然喜歡彈鋼琴。(我壹直在想,如果沒有爺爺,這個天才少年是否會隕落了呢,不得而知。)
找到了方向,就剩下踐行了。所以,他在爺爺家裏練琴,在自己的公司裏練琴,最後,成為了真正的鋼琴家。
其次,是創造財富的維度。
中國人的金錢觀很是奇怪,既喜歡錢,又害怕錢。
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人是最勤勞的人民,非常勤勞地賺錢。但是,中國人又怕別人知道自己愛錢。被貼上拜金主義的標簽。所以很喜歡說:“我視金錢為糞土”之類的話。(是不是很有趣呢)
我個人覺得,錢其實真的很重要。有了錢可以提升妳的生命品質。
生命的品質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體驗多少。我特別認可這句話。
金錢可以協助我們體驗更多精彩的生活,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影片中,爺爺的夢想是開飛機。
沒有錢,夢想就只能是夢裏想了。
當維特通過炒股幫爺爺賺到錢後,爺爺沒有及時去修理自家漏水的屋頂,而是馬上去買飛機實現自己的夢想。
影片中,爺爺有壹句非常經典的臺詞:飛機停在地面比較安全,但飛機就是要飛上天。
爺爺最終還是偷開飛機上天了,雖然受重傷去世了。他卻因為實現了夢想,體驗了飛翔的感覺而死而無憾。
維特因為有了錢,可以請自己心愛的人吃大餐,買鉆戒。也因為有了錢,他可以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享受獨自練琴的快樂。
因為有了錢,他們的家庭度過了難關。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錢,媽媽早已成為家庭婦女,爸爸失業,房租都要交不起了,這個家庭還能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嗎?回答是否定的。
中國有句老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還是有壹定道理的。
沒有面包的愛情,實話說,長久不了。
所以,我更支持大家努力去創造財富,體驗更多精彩的生活。
在《心靈捕手》裏,肖恩對威爾說:“如果我問妳藝術,妳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因為,妳沒有體驗,只能描述書本上作者的感受而已。
所以,他告訴威爾,妳可以了解世間萬物,但追根溯源的唯壹途徑便是親身嘗試。
像佛陀,他體驗過最好的生活,所以他可以放下壹切成佛成聖。
像李叔同,他也是體驗過了生活的精彩,可以決然的往下世間繁華成佛成師。
如果,妳都沒有得到過,體驗過,談什麽放下呢?
當妳什麽都體驗過了,妳才可以完全放下,過清淡的生活。
余生有涯,努力創造更多財富,體驗世間的豐盛吧。
只因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