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5篇
語文是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目的的基礎學科。隨筆是壹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是議論文的壹個變體,隨筆寫什麽內容才新穎、豐富呢?妳是否在找“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精選篇1)
初為人師僅三年的我,帶領著壹群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斷進取,圓滿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並取得了壹定的成績。回首壹年來的高三教學和迎考,我覺得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上收獲頗豐,現總結如下:
重視基礎。縱觀三次診斷性考試,我發現,我們學校的學生,與本市其他中學包括重點中學在內的學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說,誰在I卷上取得了優勢,就在語文科上獲得了先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I卷的重視,同時對學生進行反復敲打、試探,發現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和潛在的問題,並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基礎的復習和強化,盡可能地紮實學生的基礎。
強化能力。這主要針對II卷,特別是在詩歌、現代文的閱讀上,要教給學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重視整體閱讀,重視文本基礎;同時,又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和規範答題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勢思維,使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在詩歌鑒賞方面,就要求學生在鑒賞時養成這樣的步驟:壹看標題、作者和註釋,因為,標題是詩眼,點明寫什麽。作者和註釋,卻可以給妳解讀提供必要的背景等東西。二看有無選擇題。如有,可帶入詩歌,幫助理解,這樣,會給妳降低閱讀的難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讀詩歌,抓住動詞、形容詞等,抓住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回憶所學過的詩詞,形成聯系,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分析作者表現這種情感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認真審題,把握題幹所含的信息,明確答題的要點並規範答題。語言表達及運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師必須研讀高考考綱、教綱和近五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仔細研究教材,把握高考試題的特點和發展動態,同時,在專題復習階段,在進行每壹專題的復習中,不僅要廣泛涉獵、研讀並篩選各種高考資料,同時對每壹專題進行了從考綱分析--高考試題特點及典型例題分類集錦--審題、分析及答題規範指導的研究,而且還要備學生,並根據高考考點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每壹專題還配備了專門的練習來鞏固。在本專題復習之後,學生腦海中應具備本考點的框架。我的目標是,在專題復習後,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壹個關於語文高考知識點及題型特點及例題的總體框架。在第二輪復習中,還要根據補鍋原理,通過練習和個別調查的方式,針對工作面學生的弱點和前壹輪復習的遺漏以及高考新要求,進行了有重點地針對性極強的復習,盡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專題復習時形成的框架,同時提高其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復習有序。無論是基礎還是能力,無論是字詞句,還是段篇每壹個高考知識點的復習,教師必須統籌安排,合理進行。否則,不知本階段復習目標復習復習任務,則必然導致復習教學無序,教學效益低下。
調整得當。知識學得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精選篇2)
近日,在秀水小學參加了關於“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的集中培訓,有幸聆聽了三位教師的閱讀指導課,下面就結合“課堂讀書時間不少於10分鐘”這壹主題,談壹點粗淺的認知:
朗讀歷來是小語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課程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建議》第13條更是對課堂讀書提出了明確要求:“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壹般應達到10分鐘左右。朗讀與默讀並重,能根據教學需要並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然而語文課不聞讀書聲和少聞讀書聲由來已久,至今亦然。“滿堂灌”時代也好,“滿堂問”時代也好,壹節課讀書時間不足10分鐘,壹篇課文學過大部分學生都難得讀上壹遍,壹年課堂閱讀時間不足幾十個小時,然後分析訓練做題、合作討論交流,只聽老師滔滔不絕、小組活動熱熱鬧鬧而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閱讀課不是好的閱讀課。語文學習不讀書,沒有了感受,聯想、思考、領悟、積澱、提升的過程也就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有老師認為讀還不容易?不就是10分鐘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鐘給妳看,我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挨個兒上演;我讀句、讀段、讀全文輪番上演,別說10分鐘,就是30分鐘也不在話下。確實,有心湊這10分鐘並不是難事,但《教學建議》提出的10分鐘讀書是“質”與“量”的統壹,10分鐘只是完成了“量”的問題,而 “質”則要求在這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裏達到“讀通、讀懂、讀好”這三個層次的目標,並且在達到這樣目標的過程中能結合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
因此,我所理解的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應是有效的讀而不是機械的讀。然而要做到有效讀書,現今的語文課堂除了讀書時間太少之外還存在以下問題:
1、朗讀的目的性不強。齊讀,分組讀,個人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2、朗讀的面太窄。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之壹就是會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又怎麽能達到會讀呢?
3、教師的朗讀指導單壹。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壹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帶著__語氣讀壹讀”,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於壹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壹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壹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
薩特曾說過:“閱讀是壹種被引導的創造。”那麽,教師應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悟出文章的內涵,使課堂不少於10分鐘的讀書時間成為精彩的華章而不是匆匆走過場呢?
我想首先語文老師應對朗讀引起足夠重視。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保證充分的讀書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課文,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2、註重朗讀評價。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
2、擴大朗讀訓練面。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註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幹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讀,表演讀,分小組比賽讀,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壹遍,講解完後再朗讀壹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在所聆聽的三堂閱讀指導課中,我認為梁春萍老師執教的《懷念母親》就是壹堂很好的讀書示範課。
1、結合語境理解。梁老師的讀書內容安排的是“三讀”——讀詞、讀段、讀全文。
壹讀詞語不是機械的讀,而是帶著對詞語的理解讀,把詞語讀得有聲有色之後,讓學生用所讀詞語來說說課文內容,既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又對全文有了整體的認知。
二讀段落聲情並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課文朗讀,可謂是層層遞進,不僅對文本語言的深層挖掘絲絲入扣,更是在每壹次的挖掘過程中循循善誘,把學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處。學生在深有感觸之後,情感的迸發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讀都是文本與心靈的有效對接,讀得也層層深入。
2、超文本鏈接。梁老師的課中出現了三次超文本鏈接:《世說新語.方正》;引用季老的話“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是為了保存當時的感情”;《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認為最成功的莫過於鏈接《賦得永久的悔》。梁老師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等表現作者“終天之恨”的句子與《賦得永久的悔》進行了成功對接,學生在超文本鏈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終天之恨,之悔,之痛,心靈深處壹次次受到了強烈的震顫,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鳴,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每壹次讀成了課堂的亮點。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學生的讀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師得參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師自己都不感動又如何能感動學生呢?梁老師在情境創設中的壹個殺手鐧就是自己的聲情並茂。通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沈痛、哀傷的情緒,梁老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的情緒慢慢沈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過音樂的催化,為情感的營造推波助瀾。整堂課,學生心隨文動,仿佛觸摸到了作者的靈魂深處與他恨並痛著。
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讀的過程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營造,有效朗讀,那麽學生壹旦領悟到誦讀的妙處,便會沈醉其中,欲罷而不能,這樣的課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華章呢?
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精選篇3)
通過過去兩年的教學工作,我才知道上課時老師的每壹個動作,每壹個眼神,課堂上的思想變化等等,都能體現出壹個老師的水平。要想成為壹名出色的老師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只有在今後的工作中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才能更上壹層樓!下面是我在四年級語文教學時的壹些感想。
作為壹名初次涉足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師,看到壹張張純真童稚的笑臉,聽到壹聲聲清脆響亮的“老師好”,撫摸著壹頁頁承載著無數知識的課本……我深感責任重大----這就是我的學生,這就是我的班級,這就是我將晝夜辛勤地去努力並培育其茁壯成長的孩子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興趣教學”尤為重要。在新課教學和復習課教學中采取的興趣教學又略有不同,在新課,低年級的同學們普遍存在極大的閱讀興趣,但面臨的閱讀困難也很大。
語言的學習是壹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正如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字、詞、句、段、篇的素材都需要長期積累,而四年級的學生主要在於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首先,生字關就是壹大障礙關,學過的生字詞剛剛忘掉了,新的生字詞又出現了,這都是學生閱讀的障礙,所以要強化生字學習。
其次,在語句的理解上也存在困難,以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沈澱來看,真是少之甚少的,因此經常遇到壹些不易理解的語句。
第三,對於課文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需要深入探究的知識,同學們在經過表面閱讀以後是無法挖掘出其精髓的。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課堂上得到妥善解決,興趣教學在其中起到壹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通過壹首與文章密切相關的兒童歌曲或壹個小遊戲來導入課文,緊接著在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註學生的思維變化,以壹種適應青少年心理的方式來完成教學過程,切忌繁冗拖沓。
上好壹門課既是壹門科學,又是壹門藝術,關鍵看妳怎麽設計怎麽安排了,其中的學問不是壹朝壹夕能夠領略盡的,作為壹名新教師,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精選篇4)
語文老師要學學“留白”藝術
中國畫講究意境之美。大畫家吳道子說:“意造景生。”那種“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無盡的詩情使觀畫者產生無盡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國畫的壹絕。所以,中國畫的構圖,汲取了太極圖之靈韻,用S線將畫面分割,大膽留白而絕不填鴨。有時欣賞壹幅畫,那大塊的留白總能使人遐想不斷:這裏似有壹葉扁舟雲中去,那裏似有飛流瀑布天上來;高處似起農舍炊煙,遠處似聽風中林濤……觀畫者在觀畫,也在創作,是觀者和畫者在***同創造畫作的美。所以畫界有論:“露而不藏便淺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見,“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國畫有“留白”說,中國戲曲有“虛擬”說,吟詩作文有“懸念”說,目的都是給觀眾和讀者留點遐想和創造的空間。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也講教學藝術,我們的語文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種“留白”的藝術,給學生多留點想象的余地和創造的空間?用現在的時髦話講,更多地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讀出自我,讀出個性。
語文課上,我們總習慣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從情節結構線索到人物環境主題,給學生講解的十分具體,分析的十分透徹,甚至編出若幹習題,壹遍又壹遍地訓練,硬把作品壓榨成流汁灌給學生。我常想,壹篇美文佳作,與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還不如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讀文學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統壹的,任何“實”講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韻。所以有時辛辛苦苦整出壹個實化的課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價值,壹目而了然:啊,原來不過如此。我站在實實在在的嶽陽樓上,總也感受不到“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更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之樂。我遊了桃花源,硬是尋不見“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加上沿途小販不停的叫賣聲擾耳,壹點身居“世外”的感覺都沒有,我直呼上當,發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並沒有弄假。常言道,風景美如畫,無疑畫比景美。又言道,畫出詩意,自然說的是詩意比畫更有神韻,景隨情生,無情則無景,妳不走進陶淵明,自然尋不見世外桃園,這只能自己讀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學作品總是留給讀者許多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茅盾先生曾以“蛙聲十裏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為畫,老人只在畫紙上點了幾只小蝌蚪於兩石激流中奔遊,留出大塊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聽到十裏之外的蛙聲壹片。這是“留白”的經典。語文老師不妨學學中國畫的“留白”藝術,不要堵塞了學生再創造的思路。
少著墨,多留白,語文教學壹定“意造景生”,變得妙不可言。
語文教師教學教育敘事案例(精選篇5)
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已有壹年,想想走過的歷程,有苦悶,有仿徨,也有欣慰。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壹個合格的人民教師並不容易,下面我就簡單的介紹壹下我所做的壹些教學工作:
壹、關註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交流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其課堂氣氛就會顯的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接手壹個新班級,我首先做的就是努力讓學生喜歡自己。
首先我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等傳遞給學生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例如:課堂上有學生做小動作。這時我就放慢講話語速,或請他回答問題,以引起學生的註意。課後在找他與他交流溝通。而不是在課堂上用嚴厲的言語指責他。六年級的學生好"面子"如果妳當面批評他,可能會讓他產生厭惡感,跟妳頂撞。這樣即影響了學生和自己的情緒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然後主動與學生打招呼,讓學生有親切感。有時也參與他們的課外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
二、面向全體學生,應材施教
由於每個人學習語言的能力的差異。通過幾年的學習時間,這種差異已經很明顯。所以不能按同壹個模式去要求學生。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特別是後進生)大膽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同時多花點時間去耐心的指導。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溫暖和支持;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1.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比如練習對話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練習。
2.適當的滲透語法教學。從五年級開始陸續出現壹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壹般將來時。適當的語法講解有助於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和記憶。
三、正確的評價學生
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賞識,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勵。作為小學生的他們更是如此。因此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的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責怪,不適當的評價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學生,不如用心去鼓勵學生獲得自信。
1.評價語應富於變化,讓學生耳目常新,喜聞樂見。教師課堂評價語言不能單壹,不能老套,左壹個"妳真棒"右壹個"妳真棒"學生聽多肯定感到膩煩。
2.在評價的時候教師還應當做到情真意切。六年級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達到壹定的水平。在壹定程度他們已經能名辯是非,分的清楚真誠和虛偽。不切實際的表揚反而會讓學生反感。
3.適度的表揚。過多的表揚和壹味的批評壹樣達不到效果。過多的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如果學生發現無論他們的問題回答的如何,都會得到表揚,久而久之,就會變的浮躁,就不會在乎表揚了。
教學是壹門很深的學問。我想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反思才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