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端午節包粽子的風俗由來和寓意

端午節包粽子的風俗由來和寓意

端午節包粽子的風俗由來和寓意如下:

由來: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思念之情。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然後慢慢演變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那天,就要包粽子,將包好的粽子少吃壹點,大部分都要扔到江裏去,讓江裏的魚蝦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寓意:壹是為了紀念屈原,二是驅趕蛟龍,三是求子等。

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