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嶽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擴展資料《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壹篇散文。
這篇文章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壹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這篇文章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誌,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
《嶽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壹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壹生行為的準則。
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
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壹的準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