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西江月 司馬光 宋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是事後的追想,時間該是月明之夜;地點是深院之中。“飛絮遊絲”句很形象。“深院月明人靜”句,渲染氣氛很好。我原以為這是作者的遊戲筆墨,不壹定必有其事。又按作者曾被外放知永安軍,知許州,曾因和王安石政見不合,“絕口不論事……”。依此,此篇該是依托之作。“佳人”比宋王。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上片女子的美,下片寫自己對她的感情和酒醒後的悵惘。這首詞寫的是宴會上所看到的壹位舞妓。上闋寫她的美姿,下闋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並不濃妝艷抹,刻意修飾,只是松松地挽成了壹個雲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的輕盈的體態,象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後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後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後的追思與悵惘。
《西江月》全篇只有五十個字,在詞中屬於小令。司馬光這首詞以很短的篇幅把驚艷、鐘情到追念的全過程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余地,寫法是很別致的。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麽美,只是從發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壹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後又在體態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遊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表現出來。
曹子建《洛神賦》中對於洛神出場的描寫是:“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灌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迥雪。”後面還寫道:“芳澤無加,鉛華弗禦。”司馬光的寫法很可能是從這裏化出。然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他即席動情之後,從醉中醒了過來,又在月斜人靜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麽呢?是眷戀不已?是悵惘?是感傷?所有這些盡括在“深院月斜人靜”這壹景語中,要讀者從這壹句景語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達到了“不著壹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