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怎麽寫5篇

作為壹名幼兒園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麽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怎麽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篇1)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竈、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就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著鍋子,娜娜說:“這就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就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著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著:“他就是弟弟,我才就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麽多的玩具材料,目的就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就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就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麽也要跟著玩什麽,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壹套的玩具就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鑒,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就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著菜籃子、洗菜盆等。峰峰從菜籃裏拿了壹個蘿蔔,望著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幹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裏;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裏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沖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就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麽,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壹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壹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著遊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遊戲情節的發展,豐富遊戲資料。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篇2)

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是的中班語言活動"小土坑”,活動的目標為三點:1、學習看書,能理解圖意,根據圖意進行簡單講述。2、理解故事資料,初步了解水面會成像的趣味現象並嘗試進行故事表演。3、提高幼兒的閱讀本事及語言表達本事。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的學習特點提出了在活動中需要探究的問題,即:如何結合故事教學提高幼兒閱讀本事的發展?在活動後,我根據活動中情景圍繞所提出的問題作以下反思。

1、幼兒閱讀時間的把握及形式的調整。

在活動開始的第壹個環節中,我預設的資料是讓幼兒閱讀故事、講述故事。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所留給幼兒的時間卻較少,使得許多幼兒沒有了講述的機會。分析情景能夠看出,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學習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研究到幼兒存在的差距,並進行相應策略的調整,即:能夠經過形式上的調整來保證每位幼兒有講述的機會,讓先看懂圖意的幼兒自我講,後看懂圖意的幼兒在團體中講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兒互相講,有了這樣壹種互相協調的過程,就能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了。

2、目標設定與方案設計中的壹致關系。

在活動中,我所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故事教學提高幼兒閱讀本事的發展?,並且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根據問題制定了目標,可是從活動開展的情景來看,所設計的環節多數還是比較傳統的,所要體現的"閱讀”要求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閱讀”的分量與"表演”的分量沒有什麽輕重,所以根據這類情景,我試想在設計環節中,需要與目標的制定達成壹致,如能夠嘗試這樣來調整環節:幼兒在初次閱讀後,就能夠安排幼兒表演的資料,幼兒在經過表演後就能積累較多的語言經驗,然後教師在安排幼兒的閱讀活動,並重點放在指導幼兒的閱讀順序上,經過這樣的壹種調整,就可能會更貼切於目標,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經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貼合我班幼兒的學習水平的,所以,在以後的故事教學中,我會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這次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善的。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篇3)

在《歌聲與微笑》活動中,我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互送微笑,大部分孩子找到了自我的好朋友相互贈送著微笑。有小朋友說:“我把微笑送給妳讓妳歡樂!”還有個異常善於交往的孩子找到了聽課教師,微笑著說:“教師我喜歡妳,祝妳歡樂!”壹個小女孩走到壹位教師的身邊,微笑著說:“教師,妳教我唱歌比賽得了三等獎,所以我要把微笑送給妳。”……

從此次活動中能夠發現:情感交流有利於進壹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音樂又能給人歡樂和壹種美的享受。讓孩子們在優美、富有節奏的《歌聲與微笑》的音樂聲中互送微笑,體現了“情感與音樂”的交融,使活動在簡便、愉快、溫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給人壹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微笑的完美和所蘊涵的力量。

這次突發事件,使我悟出壹個道理:同情心離孩子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孩子們被大人的愛包得水泄不通,不懂得怎樣去同情、關心別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活中也缺乏謙讓、友愛、團結的精神,常常為了玩具妳爭我奪,不會謙讓。可孩子們總會長大,總會離開父母築造的窩,他們要生存,不僅僅靠壹技之長,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同情、關愛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幼兒教師,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幼兒教育目標之壹,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壹件件小事,把握教育的契機,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篇4)

語言活動中學習材料的選擇是第壹關鍵——《耷拉耳朵的小兔》也是選材於幼兒畫報,來源於幼兒中間。我用電腦放大情節,根據目標需要改編並制作了部分情節,色彩明快,動作表情明顯,直接刺激幼兒的感官。壹出示這樣的圖書孩子們立即有了興趣,也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氣氛。《耷拉耳朵的小兔》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並且大班孩子在交往中會出現被嘲笑時和生氣時控制不了自我的情緒,他們在故事中會找到相同的感受,我想這樣的選材有利於清楚地表達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激發孩子的表現力。

有了適宜的材料以後,我感覺提問的技巧是展開幼兒想象力,引導幼兒觀察,充分表達自我的第二個關鍵。每壹個畫面我都抓住了關鍵點去提問,每壹幅圖都讓孩子學會怎樣觀察,“世界上有很多的兔子,有胖的、瘦的還有---但他們都有壹對豎著的耳朵,看這只小兔有什麽不壹樣的呢?”孩子們很快將註意力集中到所出示的小兔子身上,發現小兔的耳朵不壹樣。我覺得開放性的問題會讓孩子們更仔細地觀察、思考、再表達,所以每壹幅圖片我都不會給孩子直接地講述,讓孩子自我猜測下壹個情節,“妳們看小夥伴們見到這只異常的兔子會怎樣說?”“它是怎樣對待小兔子的?妳是怎樣看出來的?”“小兔子心境是什麽樣的,妳是怎樣看出來的?”“小兔子十分難過壹心想把耳朵豎起來,怎樣辦呢?妳快來想壹想。”教師最終再引導孩子簡單地整理或鞏固幼兒的回答,到達分享的目的,我也發現孩子們由只能續編結尾的本事發展到猜測高潮以至於續編開始部分。《耷拉耳朵的小兔》使孩子們沈浸在續編的歡樂中。孩子們為幫小兔子把耳朵豎起來及怎樣救小兔子想出了十余種辦法,在這次創編中我沒有把孩子想象的整個畫面畫出來,因為在以前的創編中這種方法雖然直觀但耗費時間太長,使註意力差的孩子精神渙散,所以我用簡單的圖譜來表示,

孩子們壹看就明白是什麽,如:用繩子幫忙,用曲線表示,請大象則畫出他長長的鼻子,用老虎的尾巴則畫壹個粗粗的尾巴。對孩子來說我想這是壹個肯定,既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又豐富了幼兒對續編想象的理解,他也記錄了我們班不壹樣孩子們的語言表達及想象水平,為後面的繪畫結尾及制作成完整的圖書供給了依據。

在創編結尾小兔看病的過程中,孩子們猜測小兔肯定有病,這是醫生的話需要教師點明中心“小兔沒有病,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只耳朵。”,這種間接地講道理,讓孩子心理更容易理解,所以後面的討論更結合了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小朋友有了錯妳會怎樣辦?如果妳遭到了嘲笑,妳生氣了怎樣辦?妳遇到了小兔這樣的困難怎樣辦?”那裏融入社會性領域的問題,既發展了語言表達本事,又解決了孩子們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幼兒園老師教學反思(篇5)

今天的閱讀活動是詩歌《神奇的字》,我主要采用猜想閱讀法進行教學。活動壹開始,我放上優美的輕音樂,讓小朋友閉上眼睛,猜猜世界上哪些字很神奇。原本是想讓小朋友回答“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這些禮貌用語。我滿以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反應會很積極,當我關掉音樂請小朋友回答時,他們的答案令我大失所望,“老師,火很神奇,老師,我覺得水很神奇,”甚至有小朋友問我:“老師,‘神奇’是什麽意思?”教學目的沒有達到,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我的反思:這次閱讀活動我永遠都無法忘記,本以為經過自己精心設計的壹次猜想閱讀教學活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為什麽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呢?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然知道音樂有助於幼兒安靜下來,也註重了音樂對幼兒想象力的發揮有很大作用,但忽視了幼兒已有閱讀經驗的知識建構。

(2)活動設計時,只關註到了教學過程的設計,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沒有關註到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

對反思的分析:這則反思,教師分析到了壹些關鍵的問題:如閱讀活動中音樂對幼兒想象力的發揮作用,也意識到了活動設計中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建構,導致活動無法按老師原有的計劃順利進行。但反思中還缺少對活動中“預案設計問題”的思考。如提出的問題為什麽孩子回答不上來、應該預設怎樣的問題讓幼兒跟上閱讀活動思路、應該如何從孩子已有的閱讀經驗出發,讓幼兒通過閱讀活動進行有意義的猜想,從而培養孩子的猜想品質等。如果教師能從:如何讓閱讀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如帶孩子到草坪上玩耍,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實地感知“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的神奇,讓閱讀走進幼兒生活,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和情景創設,讓幼兒通過對問題的猜想來發揮其想象力,並註重猜想過程和猜想結果的驗證與統壹,讓孩子感受猜想帶來的成功與喜悅等,則反思效果就會更好。

應對策略:對教育活動預案設計的反思是指在整個教育活動結束後,教師對自己設計的教育活動方案與實際實施情況進行比較思考,回想實際教育活動效果和預案哪些是壹致的;哪些是不壹致的?這些壹致或不壹致意味著什麽?為什麽會這樣?是教育活動預案設計的問題,還是教育活動實際組織的問題?從教育活動實際實施情況來反思教育活動預案設計的問題與經驗,以提高自身教育活動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