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壹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麽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1古代就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論語》這部書,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對這本書都知道那麽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當然這只是《論語》書中的壹小部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可以說全中國人都有壹樣的感覺,那就是像《論語》這樣的古書,都很難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壹天,壹個人逛書店,看見了於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就翻開來看了下,在我個人理解中,《論語》對它很熟悉,可是從來沒有看完過,沒想到看了第壹章,發現還有人把《論語》講解的這麽簡單易懂,並且非常有哲理,讓我壹下子有沖動要看完這本書,讀後感《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把難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解釋,並巧妙地把《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妳從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很好的表示出來,並且讓人看了很容易記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現代的解釋結合在壹起。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2《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聖的精神聖殿,讀《於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壹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壹種心態,壹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壹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教師是壹個特殊的職業,需要為師,就必須學習,對壹個好老師而言要求他能夠達到為學、為師、為人的和諧統壹的境界。學習要有積累,要博聞強記,要廣博。有了厚實的功底,才能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什麽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是壹種學習。還有其他“學習”嗎?有!於丹老師說,關於“學習”壹詞,國際上有壹個通行的標準說得好: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簡單標準,“學以致用”。經過學習導致壹個人重塑整個價值體系,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才是壹個好的學習。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應當按照孔子所說的那種為己之學,學以致用,才能在學習中汲取必要的營養,推動自己的事業。通過學習於丹的《論語心得》,可以體會到壹做好人生的加減法。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3昨天讀了壹本好書《於丹〈論語〉心得》,起初只是隨手翻翻,沒想到壹拿起來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實不多,中華書局為此在版面和裝幀上頗下了壹番功夫,我花了個把小時把書讀了壹半,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下來。因為讀好書不應該囫圇吞棗,即便吞下,也該像駱駝反芻那樣細細咀嚼,而我因為最近的煩惱,正好需要這樣靜心的良藥。
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系,常常會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義這類問題,讀了不少老外的東西,反過來發現其實很多讓某些人“驚羨”、甚至時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學問的所謂“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為準則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根本上講,是壹個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設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壞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兩種力量的對抗達到了壹種動態的平衡,短時間內,生的力量占優勢,然而長遠的,死亡終將來臨。這是否和中國傳統的太極兩儀如出壹轍?
讀這本書,的確會產生很多***鳴,如於丹所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麽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壹起感受兩千年前孔子的溫暖,這樣的想法,真好。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4假期,兒子在翻看《於丹的論語心得》,很專註,很專心,我不假思索就好奇地問:“能明白嗎?”雖然兒子今年就要上高中,但在我的印象中《論語》都好像是文言文,不好懂。我壹說出口,兒子就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說“老媽呀,這是《於丹的論語心得》呀!好懂,不信妳看。”我仔細壹看,原來是於丹對《論語》的詮釋。
於丹是北京大學的壹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於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於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妳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於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麽,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麽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麽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建議大家不妨抽空看看這本書。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5手中的《於丹的《論語》心得》勿勿看完了,合上書,再看看本上摘抄的合乎自己心境或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想想以前自己總覺得《論語》有點高深,或是有點枯燥。讀過這本書後,我也認為《論語》確如於丹老師所講,不是高不可及的,而是用壹種簡單的道理,傳授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和智慧。《論語》中的句子,經於丹老師講解,更加易懂而適用了。有些是點悟了思想中的困惑;有些激勵了自己求學的動力;有些則告訴我們要如何提高自身修養,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真諦,就像書中說的那樣,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關於學習,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於丹老師也告訴我們,真正尊崇學問的.人,學習是為了人類的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了到老。由此我也想到了尹建莉老師教育書籍中寫到的,關於學習古詩應有的態度。她說讓孩子背誦古詩,不是讓她在人前炫耀,而是讓她能體會詩中的韻味,詩中的美好意境。這段時間,我和女兒正在壹起學習背誦《小學生必背古詩八十首》,雖然我沒讓女兒在人前炫耀,可有時我也會看看自己背了多少首詩,我想我不該去究其量,而應該求其質。
書中更多講敘的是關於提高自身修養,生活的智慧,每壹處於丹老師都有很精彩的見解。我想要再次的閱讀,去體會那其中的智慧。也因於丹老師的講敘,讓我也想去學習《論語》,學習其中的智慧,這些會讓增加我的學習動力,也會讓我的思想有新的認識。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6讀於丹論語,讓人領略到的是壹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壹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讀後確有感觸。
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壹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壹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妳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壹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麽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妳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麽妳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壹個很大的缺憾,每壹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壹次次的考試有些同學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說在每壹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壹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完這壹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等中跳出來,因為這樣做,除了給自己添堵外,我們得不到壹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7於丹的《論語心得》壹書,最早風靡壹時的時候,我便想拜讀了。可書壹買回來,趁著熱勁,讀了不到壹半,便擱置了下來。
忽壹日在電視上看到於丹,又想到了她的書。便又翻出書想靜靜的品讀壹下。讀書的過程是壹種心靈凈化的過程。論語向我們展示了中華五前年的傳統美德和個人修養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質道德為主,裏面還摻入了壹些佛家的禪論。教人要"仁",即用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世間萬物和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終須要得以見天日。壹個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壹個正人君子,妳也就不會被煩惱所困擾。另外孔子還崇尚修身養性,即把自己隱居起來,與世無爭,經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坦蕩蕩,從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把兇殘的狼圈起來,就能輕易的改變它的本性,變成善良的羊嗎?儒家思想裏存在的壹些說教的東西過多,而且有些脫離現實,可能是時間上的差異,國情上區別所制,儒家思想精華的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但不能全盤接收,奉為“守則”,壹律照章執行,是不可取的。我們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壹個真正的人,對人對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動別人,用自己的個性美贏得別人的尊敬,就像歌詞裏講的“只要人人都獻出壹片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想說,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將會是壹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