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鄭人買履”明白的道理是: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註重客觀現實的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
鄭人買履講述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而買不到鞋子的故事。諷刺了那些恪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壹事無成。告訴我們遇事要隨機應變,不要死守教條。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的壹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事說的是,從前有壹個鄭國人,想去買壹雙鞋子。於是就先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鄭國人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卻發現自己忘記帶尺碼了,於是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他說,我寧原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願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真理:
1.凡事都要有個標準:
我們許多寓言故事可以發現壹個規律,大多數寓言故事裏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譏諷、被挖苦的,因為他們的言語或者行動曾經鬧出過笑話,是被世人視為另類或者蠢笨的。比如“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要買鞋,他忘了把量腳得出的尺碼帶到集市上,非要跑回家中去拿尺碼,再回到集市上,集市都散了,最終沒買成鞋子。人們就嘲諷他居然不用自己的腳試穿,而固執於要拿量好的尺碼。
但這個鄭人也有壹個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知道做事要有個標準,他想買鞋,就壹定要量好尺碼,憑尺碼買鞋,這個尺碼就是買鞋的標準。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做室內裝飾就要有個具體的參照標準,沒有標準,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問題。
2.做事要從實際出發: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裏的鄭人之所以會被人譏諷、笑話,就是因為他做事情死守教條而不知道變通。客觀來看,他的行為的確挺荒唐的,因為他似乎忘記了,這個量好的尺碼是哪裏來的?還不是量了自己的腳才得出來的尺碼嗎?
直接穿上鞋子試壹試,不就可以買好鞋子了嗎?“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要守著死教條。比如鄭人放著好好的腳不用,偏要固執地回家去拿量好的尺碼。
在這裏,量好的尺碼就是死教條,實際情況就是自己的腳。明明用自己的腳壹試,就可以買好鞋子,他偏偏不用,要回家拿尺碼,結果就鬧出笑話了。古代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在壹線指揮的將軍才是最清楚實際戰況的,君王不在壹線,當然是以壹線將軍的指揮為標準。
3.事實是標準的基礎: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還告訴我們,客觀事實就是標準的基礎。這個寓言故事還暗藏著壹個不易察覺的情況:鄭人在家裏量好的尺碼是固定的,不變的,雖然也是根據自己的腳量出來的標準,但也有可能和腳的實際情況不吻合。
比如,早上腳的長度和晚上腳的長度是有細微差別的;運動後腳的長度和安靜時腳的長度也是有細微差別的。也就是說,腳的實際大小、長度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而發生壹些細微的變化;但量好的標準是不會變的。所以,如果為了讓自己做的事情更加符合實際情況,就不能依賴於所謂的標準,而要根據最新的實際情況。
所以,我們制定的標準不是壹成不變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作出調整、修正、完善。調整、修正、完善的標準就是客觀事實。比如理發,我們就不能把二十年前的標準拿到現在來用,就要根據現在人們的喜好,制定出理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