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大學校園DV創作現狀與常見問題探析

大學校園DV創作現狀與常見問題探析

湖南科大的數碼影視制作也是這個論文題目啊!!!

我也找了很多……都沒找到幾個合適的,吐血……

給妳壹篇我找到的論文範例~~~

大學校園DV創作現狀與常見問題探析

J.W 凱裏在《 英尼斯和麥克盧漢》 壹文中寫到:

傳 播 媒 介 是 “巨 大 的 社 會 隱 喻 ”( vast social-

metaphors) ,它不僅傳遞信息, 而且還告訴我們世界

的存在方式; 它不僅刺激並愉悅我們的感官, 而且通

過改變我們對各種感官的使用比例, 實際上改變著

我們的性格。從這種觀點出發, DV, 作為影像表達的

個人化方式, 作為傳播媒介的壹種, 更是突現了我們

這個時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它所承載的精神

意義和革新價值都遠遠超越 DV本身。[1]

大學生是

DV影像文化的熱愛者。他們熱情地進行 DV創作,

以青春的視角觀察社會, 用數字的影像記錄生活。 本

文以筆者所參與指導的學生的 DV創作為例, 從作

品題材選擇、制作技術應用和創作收獲三方面分析

大學生 DV創作的現狀, 並對大學生的 DV創作提出

幾點建議。

1 DV的優勢

DV產品的產生和發展從技術上促使藝術回歸

生活, 最首要的壹點是價格的平民化, DV成本低廉。

另外 DV操作簡便, 給人們提供了壹種自由表達的

工具。

1.1 DV成本低廉

DV最主要的優勢在於真正的低成本。“ 壹臺高

檔數字攝像機的錢可以買十幾甚至幾十臺 DV 設

備, 而且 DV錄像帶比 Betacam錄像帶和電影膠片

要便宜得多。DV的畫面質量已經達到 500—— —600

線, 能滿足電視臺播出的基本標準, 比較好的 DV攝

像機已超過了國內很多電視臺還在使用的模擬 Be-

tacamSp 攝像機。” [2]

技術的發展從形式上改變了藝

術的發生, 使用 DV設備不僅使制作成本降低, 也帶

來了諸多工作上的便利。

1.2 DV操作簡便

DV體積小, 重量輕, 便於攜帶, 操作簡單, 令使

用者拍攝起來更加自如。 “ 影像的產生在硬件上最起

碼受到兩方面的制約:壹個是拍攝設備,壹個是後期

制作設備。前者得到影像的源素材,後者則生產出最

後的成品,二者缺壹不可。DV不單純是指攝像設備,

它的後制設備技術也很完善, 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

的提高硬盤容量的擴大, 影像的采集和編輯變得十

分方便。” [3]

DV既為影像提供了更大的書寫可能, 也

使影像真正回歸了記錄本性。

1.3 DV是數字影像時代的個性之筆

DV是數字影像時代的個性之筆, 它給人們提供

了壹種自由表達的工具。“ DV是作為壹種遊戲和批

判的工具,往往能讓創作者自由地選擇拍攝對象, 用

簡樸的語言構造現實日常生活,用非‘ 革命式’ 的語

言進行著‘ 個人化’ 的表達。 DV作品所關註的題材往

往是日常化的生活圖景, ‘ 革命’ 與‘ 歷史’ 的官方大

敘事被坦率的個人化語言所替代。” [4]

DV的產生, 使

往日被動的受眾變成了主動的創作者、 傳播者, 影像

與個人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 DV創作者們從個人

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生活出發開始了創作, 利用 DV

記錄描繪個人眼中的世界。

2 大學生 DV創作現狀

大學生是 DV影像文化的熱愛者, 他們用 DV表

達他們對生活獨特的觀察與體驗以及個性的感受與

思考, 用 DV與同學、 家人、 朋友、 老師及他人分享他

們的生活感悟。以筆者所指導的學生 DV創作為例,

可以發現大學生的 DV創作從作品題材選擇、制作

技術應用和創作收獲三方面比較有特點, 並存在壹

些值得註意的問題。

2.1 作品題材的選擇

近三年, 筆者總***指導三屆學生創作了 25 部

DV, 結合“ 科訊杯” 全國師範院校學生高清暨 DV 作

品大賽征集作品的需求, 連續三屆大賽總計提交了

15 部作品(名單如表 1 所示)。其中第二屆有兩部學

生作品分獲壹、 二等獎, 第三屆六部學生作品全部獲

獎。從表 1 可以看出學生的作品題材主要集中在大

學生的學習、 生活、 心理、 愛情、 對生活與社會的反思

等方面, 主要可分為幾種類型:

( 1)以表現對大學生活的反思和警醒為主

在緊張忙碌而又充實的大學生活中, 有壹部分

同學卻找不到自我的定位, 變得閑散甚至墮落。 在畢

業之際才猛然醒悟處境的尷尬, 悔恨年華虛度, 對自

己曾經放浪形骸的經歷給予否定, 表現出壹種反思

和警醒, 劇情片《 昨天今天明天》 、 《 從頭再來》 就表現

出這樣壹個主題。

( 2)以表現大學生身邊的人和事為主

同學與教師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人群, 大

學生們為發生在身邊的同學與教師的故事而感染,

啟發思考。如紀錄片《 圓夢》 描述了大學新生黃英同

學艱辛曲折的求學路, 她為了哥哥棄學打工四年,

重回高中校園苦讀三年後終於考上大學。紀錄片

《 執著》 講述了退休教師呂奎文教授提倡愛心教育,

免費培養殘疾人作家的故事。公益宣傳片《 愛因為

在心中》 則從家庭貧困、 就業壓力、 校園暴力等產生

弱勢心理問題的元素入手, 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弱勢

群體 進行闡述, 希望引起社會各界人士、 學校、 家庭

以及學生自己對大學生弱勢心理的關註和重視, 促

使大學校園更和諧。

( 3)大學生的青春情感

如學生所言, “ 動人而淒美的愛情故事是大學我

們生活中的亮色, 總會引發我們去思考愛情的偉大,

總會激發我們去追尋那些隱藏在人性深處的真善

美” 。如 MTV《 沒有妳的每壹天》 、 《 忘憂草》 和劇情片

《 櫻桃蛋糕》 、 《 雙魚座》等都表現了青澀的愛情這樣

壹個主題。

( 4)對社會問題的關註

大學生的 DV作品除了關註學習、 生活、 愛情等

象牙塔內大學生的熱門話題之外, 也有壹些開始關

註普通百姓的生活、 小人物的命運, 探討中國現實的

社會問題、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及價值觀等, 表現出對

社會責任的擔當。如藝術片《 Man in the City》 希望捕

捉生活中最普通的壹面, 反映現實中容易被人忽視

的事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關愛。紀錄片《 生活邊

緣》 通過記錄“ 走鬼” (小商販)這壹類生活在社會底層

的人的生活與生存狀態, 深入揭示城管與小販難容的

現象,探討市容與民生問題。

2.2 制作技術的運用

初用 DV,很容易被技術牽著鼻子走。DV因為重

量輕、 操作簡便, 學生拿起來就拍, 但拍攝回來看片時

就會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非線性編輯給後期制作帶

來了極大的便利, 但視音頻格式的多樣化和技術的易

操作化也催生了壹些問題。

(1)攝像要領掌握得不夠好

攝像最基本的要領是:畫面要平、 攝像要準、 畫面

要穩、 攝速要勻。[5]

但從學生的 DV創作中可以看出學

生還未很好的達到“ 平、 準、 穩、 勻” 的基本要求。 最突出

的表現是畫面的穩定性差, 畫面有時晃動的厲害。其

次是移動鏡頭或變焦鏡頭時鏡頭運動的速度不均勻,

時快時慢,斷斷續續,使得畫面節奏不能符合觀眾正常

的視覺規律。再次是起幅落幅時拍攝的畫面長度不

夠,導致後期編輯時剪輯點找不準確。

(2)後期編輯稍顯稚嫩

現今 DV創作的後期基本上都是利用或專業或家

用的非線性編輯系統來完成。非線性編輯系統編輯方

式的非線化給編輯制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性和靈活

性。學生利用自己的計算機, 加裝視音頻處理卡和視

音頻編輯軟件就可組成壹套非線性編輯系統, 完成對

圖像和聲音的編輯,完成 DV創作的後期制作。 但在後

期制作過程中,因為非線性編輯系統素材來源多樣化,

各類視、 音頻格式的兼容問題突顯出來,學生必須對視

音頻編輯軟件運用熟練、 掌握各類視音頻格式的轉換,

才能提高編輯的效率。在後期制作中學生對特技情有

獨鐘,喜歡特技產生的效果,但未考慮到觀眾的視覺心

理。 另外聲音的采集、 處理和運用做得不夠好。音效可

以說是影片的靈魂, 壹個好的節目, 沒有了聲音的配

合,再好的剪輯與制作,效果也出不來。可能是由於設

備等客觀的原因,無法較好的拾取原聲,但背景音樂的

選取和解說詞與畫面的銜接也是要註意的問題。

2.3 創作之外的收獲

在 DV創作實踐中, 學生自定主題、自組創作小

組、 自主創作作品, 極大地煆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除了作品之外, 學生還獲得了多方面的收獲, 表現在:

提高了影視制作專業技能,培養了合作精神,加強了對

社會對家庭對他人的責任感。

(1)煆煉了專業技能

參與第壹屆科訊杯比賽的兩位學生賴林東和李

耀寧深深地喜歡上 DV創作, 06 年暑假他們自費跟藝

術設計系的幾個學生去到雲南,拍攝制作了紀錄片《 夢

之旅》 (40分鐘) 於 2006年 10月 22 日在廣東電視臺

珠江頻道《 青春快線》 播出, 隨後兩人到深圳電視臺實

習。參與第二屆科訊杯比賽的學生多數參與了廣東技

術師範學院校園電視臺《 廣師視頻》 的籌建與組辦, 現

在是攝錄采編播的主力軍。參與第三屆比賽的學生也

已成為校園電視臺的新生力量。

(2)培養了合作精神

現在的學生自主意識非常強, 而合作意識比較淡

薄。在小組協作過程中,培養了合作精神,而合作也是

需要過程的。 比如《 天下“ 無” 賊》 的主創人員,在創作過

程中爭議不斷, 而且在他們第壹次做粗編時發現拍出

來的畫面不夠清晰,影響整部作品的視覺效果,後經討

論決定重拍。 在爭執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互相理解和

***同努力。

(3)增強了責任感

通過創作作品, 學生壹方面為片中人物的經歷所

感動, 壹方面為創作過程中的經歷所啟發。學生首先

用自己的創作教育了自己。比如紀錄片《 圓夢》 的主創

人員所說:黃英的事跡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

的是震撼。 再比如紀錄片《 執著》 的主創人員所說:將片

子的題目定為《 執著》 ,不僅是為呂教授的奮鬥精神,也

為那些殘聯文學班的學員。他們執著於對生活的追求

不舍不棄,為夢想的實現而堅持不懈。 我們為他們而感

動,也希望更多的人因我們的作品而為他們感動。

3 有關大學生 DV創作的建議

3.1 題材宜更廣泛

大學生的 DV創作帶有濃厚的校園文化色彩, 富

於青春活力和探索精神, 其中很大壹部分是反映大學

生的熱門話題, 如學習、 愛情、 就業等也有壹部分開始

轉向普通人物的命運,探討社會現實問題等。DV是數

字影像時代的個性之筆, 而這支筆要想寫出更有生命

力、 更有深度的作品, 則需從校園中走出來, 走向寬廣

豐厚的現實社會。

3.2 提升影視制作專業素養

(1)掌握影像語言

DV創作最本質的是影像記錄。在創作中應多用

影像結構情節, 用影像講述故事, 用影像表現時代、 社

會和生活。

(2)合理運用聽覺語言

創作“ 世界能看懂的” ,而非“ 世界能聽懂的” 。 能用

影像表達的就不用或少用解說詞。創作中少評論, 避

免過多的個人觀點。根據創作需要合理選配背景音樂

或效果聲。

(3)合理使用制作技術

攝像力求做到“ 平、 準、 穩、 勻” 。要想保持畫面穩

定, 最重要的是穩定 DV, 可以使用三腳架拍攝固定鏡

頭, 在拍攝時多用廣角鏡頭, 盡量少用鏡頭內變焦, 充

分使用 DV攝像機的穩定功能等得到穩定的畫面。後

期制作過程中熟練掌握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操作, 根據

創作的需要合理使用特技。

4 結 語

盡管大學生 DV作品攝制手法略顯稚嫩, 但這些

創作卻反映出大學生們觀察問題的獨特視角, 也記錄

了大學校園生活中最真實的壹面。大學生們不再僅僅

停留在把玩DV,而是想借助 DV創作記錄生命中的感

動,努力表現壹些深刻的東西。DV給大學生的生活或

藝術插上了翅膀, 借助 DV影像這壹新的富有生命力

和表現力的載體,將會使大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思想

更加多彩,更加具有時代特色。

參考文獻:

[1]張倩.影像意義的時代及發展潛力[ J] .法制與社會, 2007 年

第 1期.

[2]蔡元.關於“ DV時代” 的思考[ 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 2004年第 4期.

[3]孔慶康.DV影像制作民間和非專業等同的問題[ J] .浙江工商

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年第 4期.

[4]陳穎.DV:數字影像時代的個性之筆[ J] .現代傳播, 2004年第

4期.

[5]李運林徐福蔭.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第二版) [M] .高等教育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