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在古代,省級考試第壹名叫啥 ?

在古代,省級考試第壹名叫啥 ?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三年在省城舉行壹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壹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壹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壹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壹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壹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壹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壹。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壹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