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欣賞
陶器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應了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壹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壹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壹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人物紋樣和植物紋樣較少見。
■黑陶
黑陶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壹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裏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裏和胎質都呈白色的壹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制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采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制作相當精致。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壹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壹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南方的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壹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沈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茶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壹二百度的熱鍋裏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壹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制作工藝都經過殺青壹揉撚壹幹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幹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峰、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壹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雕,使鮮葉失去壹部分水分,再揉撚(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壹部分溶於水,壹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青茶
又稱烏龍茶,制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壹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禦茶、矮腳烏龍、武夷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制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為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為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制茶學》壹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臺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準裏,把普洱茶定義為雲南壹定區域內大葉種茶制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識,即普洱茶是壹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壹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說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裏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壹種茶類,是壹種特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