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虛詞教法探究陳柬 摘要: 文言文教學承載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的重要使命。
通向這座文化寶庫,不能不越過閱讀障礙——文言字詞。而文言文作為古代通行的書面語體,跟現在日常交際的口語相去甚遠。
因此,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成為不容回避的文言教學重要內容。 但目前的文言教學中,要麽弱化文言詞語教學,甚至恥談詞語教學;要麽把文言詞語教學當作第二門外語進行教授,其目的在於準確理解詞義,傳遞知識,“形成學習知識的技能、技巧,把教學過程簡化為教師講授,學生以記憶和練習為主的被動接受過程。”
“它忽視了文化知識與人類及兒童經驗世界的豐富關聯。”這壹點,在文言虛詞教學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新課程改革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其實質就是關註學生內在的心理需要。而文言虛詞教學中,無論是品鑒作用,還是系統歸納、推斷用法,學生都被剝奪了參與的權力。
學生內心需要被忽視甚至被漠視,情感的缺席必然導致情感的缺失。 只有把文言虛詞教學放到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前提之下,優化教學方法,才能還原文言虛詞教學的本來目的。
本文試圖從挖掘文言虛詞情感意蘊和指導序列化整理、應用虛詞用法的角度探究文言虛詞的新教法。 優化文言虛詞教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壹是理解用法人性化,通過美讀、比讀,體味虛詞所包含的情感態度;二是掌握詞義宏觀化,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三是整理歸納序列化,分解雜亂的詞語學習任務,動態生成知識框架,便於靈活運用;四是遷移方式多樣化,關註學生心理需要,使遷移適時適量。
2. 文言文文言文關於,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效率論文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壹、超越傳統,大膽創新地使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在處理教材時總想壹下子把教 材所有相關的知識全都教給學生,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總想面面俱到這樣就使課堂教學繁冗拖沓,結果是走馬觀花,什麽都想教卻什麽都沒教,至少是沒教透。所以我們要大膽創新地使用教材。如在《六國論》教學設計時就大刀闊斧地對教材進行了刪減處理,把傳統的教學重點和突破口放在課外讓學生自己解決,只保留了“研讀悟情”這壹教學重點,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這樣就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重心更加突出,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授人以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幾乎都是以字詞教學為中心,對於字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就是串講加翻譯。老師呆板地講解,學生被動地聽和記,老師講得累,學生記得苦,而實際效果也不佳。這種教學方式的劣根性在於教師的角色意識太強,沒有 讓教學的主體——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入主動思考、學習的境地。要改變這壹現狀,就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工作,可以組織和引導學 生自己去完成。如教師示範文言文學習卡片,引導學生自己制作卡片並評比交流,文言文的字詞句式等問題就可輕松解決。這樣的設計使得每壹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既可以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三、加強誦讀,追求“讀”領 *** 的文言文教學課堂。文言文貴在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因此反復地大聲地誦讀,自古以來就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途徑。文言文音韻和諧意蘊悠久,篇幅短小便於記誦,學生通過誦讀文言文的章法修辭思想等可以深入骨髓,寫作時自覺不自覺地向這些佳作借詞、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 己的作品之中,從而大大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
3.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壹、提高文言文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科學性是指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遵循其內在的規律和要求,必須基於文言文學習的基本特點和高中生的基本特點開展教學工作。
文言文教學雖然是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壹部分,但其和現代文的教學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必須正視這種差異,立足於自身特點,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進入高中階段以後,我們的語文教師對學生字詞句等最基礎的知識性內容的掌握並不是非常重視,更多的是從對作品的鑒賞分析等層面予以指導、剖析。
而容易忽視的是,不論是平時的課堂教學還是高考,對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考查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課標和高考考綱中,對於文言文部分,更加註重對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文言句子的翻譯的考查,對於文言文信息的概括判斷要求相對較低。
所以,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務必針對學生的水平,根據課標、考綱來制訂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組織文言文教學。 系統性是指,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不能零敲碎打,茫然地跟著教材的篇目走,只是就文言篇章讓學生記記背背就了事是不行的。
教師需要將高中階段,文言文板塊涉及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做系統的設計安排,通過三年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全面系統地掌握這些知識。我們不僅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教學活動,還要將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同高考的備考結合起來,通過課堂、課下的閱讀鑒賞訓練,通過練習、考試等形式,對學生的文言文基本知識和能力進行強化和檢測、評估。
二、接通古今,聯系文白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註意古今文字、古今文學、古今文化的聯系和梳理,註意其中淵源關系的梳理和引導,從而在現代文教學中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學習鑒賞現代文,客觀、積極地了解、評價文言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寶貴的思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現代文中語言知識的學習,文學知識的閱讀鑒賞,文化現象、社會現象等的解釋和分析評價,只有古今結合起來,文白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更加容易地了解和明白,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感受。
這對教師也是壹個不小的挑戰,更是壹個提升自己能力和內涵的寶貴機會。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不教”,也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其獨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因此,語文課堂,不論是現代文的教學還是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必須時刻註意這壹點,逐步要求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由教師領著學生對名句名篇學習賞析,到學生生發興趣愛好,自主地進行學習鑒賞。只有大多數甚至每壹位學生都具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學的有效性才自不待言,語文教學、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才毋庸置疑,才能達到有效、高效。
4. 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
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誌”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壹不可。
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註意學習常用虛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怎樣學習常用虛詞呢?根據本人在學習和教學中的粗淺體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特點和用法:壹、文言虛詞壹般都是假借字,其詞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義沒有內在聯系,不能按實詞那樣去依形釋義。文言虛詞的突出特點是“虛”,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古人難以為虛詞造字。
而在記事作文需要虛詞時,往往采用“依聲托事”的辦法,假借實詞中已有的同音字來記錄虛詞。因此,虛詞所用的字幾乎全是(註)假借字。
例如:“然”字,《說文》:“然,燒也;從火,肽(rán)聲。”本義是“燒”,是個實詞(後來又加火旁寫作“燃”)。
《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用詞正是本字本義。
古書中多假借“然”字記錄虛詞,如(本文所引例句,除個別外,均摘自中學語文課本)。1、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孟子·寡人之於國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3、然誌猶末已,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按:例①、②中的“然”借為指示代詞,可釋為“這樣”、“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為連詞,相當於“然而”。
又如:“其”字,全文寫作 ,本義是“簸箕”,是實詞。古書中假借“其”字為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和指示代詞(那),長借不還。
於是人們便在“其”字上加竹頭寫作“箕”,以表示本義。二、註意區分虛實。
由於虛詞多是假借原有實詞中的同音字為之,因此,在古書中,同壹字形往往虛實並用。在閱讀古代詩文時,要加註意,區而別之。
例如:1、陳涉輟耕之①壟上,悵恨久之②。《陳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隨之⑤而泣。
《韓非子·外諸說》按:“之”字,甲文寫作 ,表示腳在地面上走,《爾雅·釋詰》:“之,往也。”本義是“到……去”。
以上兩例中,有五個“之”字,依據語境,分析比較:①④用的是本義“到……去”,是實詞(動詞)。其余三個“之”字是虛詞:②是音節助詞,無義;③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⑤是第三稱代詞,相當於“她”。
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侍坐章》2、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詩經·采薇》3、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鄒忌諷齊王納練》按:“莫”字,小篆寫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
《說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時。
後來,人們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寫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義,是實詞(名詞):“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農歷三月。
“歲莫”即“歲暮”,壹年之末。(“止”是句尾語氣語,無義)例③中的三個“莫”字則假借為虛詞,不定代詞,可釋為“沒有誰”。
三、註意區分同形虛詞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虛詞,雖用同壹形體表示,但用法多樣,詞性、意思不同,必須依據它所在的不同語言環境,仔細辯析,方能求得準確的理解。
仍以“之”字為例,前面是區分虛實,這裏是區分虛詞“之”字的不同用法。(為便於說明,我們給各句中的“之”字分別編號。)
1、學而時習之①,不亦說乎?《論語十則》2、公與之②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3、之③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損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為公。《禮記·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猶魚之⑨有水也。
《隆中對》8、戰於長勺,公將鼓之⑩。《曹劌論戰》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
《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輸》11、父母唯其疾之13憂。《論語·為政》文章來自:學優網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單 位:黔南民族師院附中 姓 名:余慶雲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數量較少,常見的約二百多個;但是,它在古代詩文中出現頻率很高。
如《醉翁亭記》,全文僅402字,其中虛詞就有113字(“而”字出現25次,“誌”字出現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還有“於”、“乎”、“其”、“不”等虛詞***出現33次)。這些虛詞對表達語意、語氣,詞句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壹不可。
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文時,不僅要著重學習常用實詞,同時要註意學習常用虛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初中文言文教學論文《怎樣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教學文言虛詞的幾點體會》(2)。
這樣,才能不斷提。
5. 高中語文120個古文實詞高中120個文言實詞匯總(百度限字數,先發這些)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為120個。
實詞的義項比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推導大都從詞的本義或古代最常見的意義出發,其它的義項則說明它與本義的關系,這樣實詞的義項就形成了壹個網絡,很方便記憶,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失為學習實詞的好方法。
(推導提示 成語助記■) 壹、愛 “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並加 以“愛護”嘍。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愛莫能助 愛屋及烏 節用愛民 愛不釋手 愛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後又用於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居安思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既來之,則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無恙 安土重遷 安居樂業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被堅執銳 澤被後世 被發左衽 被褐懷珠 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四、倍 “加倍”是後起常用義, “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 引申為“違背”,這壹義項意義與“背”同。
■事半功倍 鄉利倍義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 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 來、原來”之義。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難移 變本加厲 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六、鄙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後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齷齪 貴遠鄙近 七、兵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
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厭詐 兵強馬壯 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兵臨城下 兵戎相見 哀兵必勝 按兵不動 厲兵秣馬 八、病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並為之“擔心、憂慮”。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貧病交攻 無病 *** 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察言觀色 明察秋毫 習焉不察 靜觀默察 十、朝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朝三暮四 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毀 朝聞夕死 朝歌夜弦 朝發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爭朝夕 班師回朝 枵腹終朝 十壹、曾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後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似曾相識 曾經滄海 曾幾何時 曾母投杼 曾參殺人 十二、乘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壹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後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壹“乘”計有壹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乘人之危 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 因利乘便 有機可乘 十三、誠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壹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誠惶誠恐 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悅誠服 十四、除 “除”本義為“臺階”。
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除舊布新 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 清宮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辭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壹是“口供”,壹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為壹般的“話、言辭”。既是“話”,壹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壹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壹種文體”(如“楚辭”) ■不辭而別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 辭微旨遠 卑辭厚幣 壹辭莫贊 假人辭色 大放厥辭 萬死不辭 壹面之辭 義不容辭 以文害辭 溢美之辭 十六、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
“追趕”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隨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於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從壁上觀 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壹而終 過從甚密 合從連橫 三從四德 力不從心 棄筆從戎 何去何從 擇善而從 十七、殆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壹種因果引申。後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百戰不殆 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 知止不殆 殆無虛日 十八、當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
6.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這個問題令人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版本不同,實詞和虛詞的要求也不壹樣。
給妳列舉壹部分,是人教版的。先列舉壹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實詞、虛詞知識系統梳理 第壹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燭之武退秦師》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其乏困 ***,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於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壹般人的妻子。 《勾踐滅吳》 7.南至於句無 句,通“勾”。
8.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帥,通“率”,率領。 9.令壯者無取老婦 取,通“娶”,娶妻。
10.將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釋其政 政,通“征”,征稅。
12.而摩厲之於義 摩厲,通“磨礪”,切磋。 13.無不鋪也 鋪,通“哺”,給人食物吃。
14.無不歇也 ?I,通“啜”,給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有,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
5.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古:像爪和牙壹樣,指幫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6.將不可改於是矣 古:對這種局面;今:連詞,表示後壹事緊接著前壹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 古:原野;今:指黃河中下遊地區。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兩人結婚後,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徐公來,孰視之 孰,通“熟”,仔細。 9,今齊地方千裏 古:土地方圓;今:指某壹區域。
《觸龍說趙太後》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愛。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將伐顓臾》 19.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 《寡人之子國也》 20.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22.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勸學》 23.雖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曬。
2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秋水》 26。 涇流之大 涇,通“徑”,直。
27.不辯牛馬 辯,通“辨”,分辨。 《過秦論》 28.合從締交 從,通“縱”。
合從,六國聯合***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30.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31.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33.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鴻門宴》 34.距關 距,通“拒”,把守。 35.毋內諸侯 內,通“納”,接納,使進來。
36.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9.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閡。
40.因擊沛公於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蘭亭集序》 42.雖趣舍萬殊 趣,通“趨”,往,取。 43.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猶如,如同。
《歸去來兮辭》 44.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麽。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勾踐滅吳》 《鄒忌諷齊王納諫》 《觸龍說趙太後》 10.太後明謂左右 古:近臣、屬下、侍奉在身邊的人員等;今:左和右兩方 面,或用在數目字後面表示概數。 11.年幾何矣 古:多少;今:指數學的壹門學科。
12,至於趙之為趙 古:是動詞“至”與介詞“於”的連用,譯為“到,上推到”; 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外提起壹事。 《季氏將伐顓臾》 1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把……當做,讓……做;今:認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這,代詞;今 15。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古:諸侯的封地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