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樹林間的紅花已經雕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麽能經得起那淒風寒雨晝夜摧殘呢?
出自《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此詞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它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上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
原文如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譯文如下: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雕謝,花開花落,才有幾時,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無可奈何啊,花兒怎麽能經得起那淒風寒雨晝夜摧殘呢?飄落遍地的紅花,被雨水淋過,像是美人雙頰上的胭脂在和著淚水流淌。
花兒和憐花人相互留戀,如醉如癡,什麽時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從來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擴展資料:
這首詞當作於公元975年(北宋太祖開寶八年)李煜被俘之後。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開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極大的痛苦。他給金陵(今江蘇南京)舊宮人的信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铚《默記》卷下)。
此詞即寫於作者身為階下囚時期。
過片三字句三疊句,前二句換暗韻仄韻,後壹句歸原韻,別有風致。但“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艷,尤宜著眼。於是讓人們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此乃南唐後主也熟讀杜詩之證也。
後主分明從杜少陵的“林花”而來,而且因朝來寒“雨”竟使“胭脂”盡“濕”,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後主在過片竟也寫下“胭脂濕”三個大字,便成了老大壹個笨伯,鸚鵡學舌,難有意味。
他畢竟是藝苑才人,他將杜句加以消化,提煉,只運化了三字而換了壹個“淚”字來代“濕”,於是便青出於藍,而大勝於藍,便覺全幅因此壹字而生色無限。
百度百科——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