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溫舒編席抄書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裏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誌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裏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壹冊書帶在身邊,壹邊放羊壹邊讀書,那該多好啊。有壹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
他靈機壹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麽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於是,路溫舒趁著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後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2、王充博覽群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裏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裏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
壹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麽都忘記了,壹會兒點頭微笑,壹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裏的書後,又跑到另壹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裏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巨著《論衡》。
3、孫敬“懸梁”讀書
孫敬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視書如命,酷愛讀書,常通宵達旦,人稱“閉戶先生”。孫敬讀書,常看到後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壹天晚上,孫敬打瞌睡,睡著了,壹覺醒來,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頓時眼睛壹亮。
隨即找來壹根繩子,壹頭系在房梁上,壹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打瞌睡,繩子就會猛拽頭發,他就會驚醒。從此,他就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由於孫敬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大學問家。
4、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壹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壹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壹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5、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裏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裏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壹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