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10篇

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10篇

#嬰幼兒# 導語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是 考 網分享的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10篇。歡迎閱讀參考!

1.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壹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2.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二

 杯水車薪

 從前,有壹個樵夫,每日靠砍柴賣錢的微薄收入來養家糊口。壹天,天氣非常炎熱,樵夫像往常壹樣推著壹車滿滿的柴到街市上賣。他把那些砍來的柴捆成壹把壹把的,壹部分放到了地上,壹部分仍然放在柴車上,因為累了壹整天,又饑又渴,就找了個地方坐下喝口茶吃些幹糧,誰知才歇息了片刻,就突然聞到壹股濃煙的味道,回頭壹瞧,原來是自己車上的柴著火了。柴夫急忙放下水杯,連滾帶爬地跑過去。可是柴車上的火苗已經躥得很高了。這可怎麽辦啊,這附近根本沒有水,怎麽救火呢?他急得滿頭大汗,突然他看到了地上的水杯,正是他剛才休息時準備喝的水。就連忙抓起水杯把水澆到壹車柴上。可是,這小小的壹杯水,怎麽能撲滅那熊熊燃燒的大火呢?就壹會的功夫,那輛柴車和他辛辛苦苦砍下的柴便化為壹堆灰燼。

3.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三

 南轅北轍

 從前有壹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壹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妳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系,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妳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妳路費多,可是妳走的不是那個方向,妳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壹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麽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松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壹意孤行。那麽,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麽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4.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四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五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壹個叫盧毓[yù]的人,他是前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

 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壹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位,盧毓推薦了鄭沖。

 魏文帝說,鄭沖這個人妳不推薦我也知道,妳重新推薦壹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玉推舉了阮武和孫幽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幽擔任了侍中。

 有壹次,魏文帝對盧玉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在於選拔人才,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壹樣,是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壹般的人。我認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的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

 後來,魏文帝采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現在人們就用畫餅充饑來比喻只憑虛名空談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6.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六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帶著壹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壹聲,他的劍落到水裏去了。

 怎麽辦呢?他想了半天,終於想到了壹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壹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妳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壹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裏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妳的劍掉進了水裏,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麽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於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裏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麽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裏,現在船走了這麽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舟”是“船”,“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7.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七

 黔驢技窮

 過去貴州(黔)這個地方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運來了壹頭驢,運來後卻沒有什麽用處,就把驢放到山腳下。

 壹只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家夥壹定很厲害,就躲在樹林裏偷偷觀察著,後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

 有壹天,驢叫了壹聲,驢叫的聲音很特別,很恐怖。大虎大吃壹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復觀察以後,覺得驢並沒有什麽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

 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後,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後,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壹下,或者靠它壹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裏盤算著:“妳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老虎騰撲過去,大吼壹聲,咬斷了驢的脖子,把驢給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驢子看上去軀體高大,好像很厲害;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驢子的本領不過如此。不值得畏懼。

8.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八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9.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九

 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10.精選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篇十

 孟母斷機

 孟軻(kē)是戰國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與他母親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軻小時候也很貪玩。壹天,孟母正在織布,還未到放學時間,小孟軻卻逃學跑回家。孟母見了,氣得渾身發抖。她把小孟軻叫到跟前,說:“孩子,窮人無本,力氣是錢。娘每天沒日沒夜地辛苦織布,賺(zhuàn)錢供妳上學。可是,妳卻逃學。”說著,孟母拿起剪刀,“哢嚓”壹聲,把織布機上的綾(líng)子壹刀剪斷。

 小孟軻見娘生這麽大的氣,嚇壞了,連忙央求說:“娘,我錯了!我壹定改!”

 孟母見小孟軻知錯,舒了壹口氣,指著機上的斷綾說:“孩子,不管做什麽事,功到才能成。妳不好好上學,就跟這些斷綾壹樣,怎麽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壹片苦心,小孟軻趕快回到學堂。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逃過學。

 孟軻在孟母的循循善誘下,勤奮學習,成了學堂裏有名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