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五篇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五篇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生論語讀後感,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範文壹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孔子壹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壹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麽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壹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壹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麽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壹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壹個新的自我。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範文二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壹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壹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壹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壹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壹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壹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壹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誌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麽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誌,切問近而思”。不正是壹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範文三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很多方面的言論,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壹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本書,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我也想進壹步了解壹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語》裏多處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壹則以喜,壹則以懼”,“今之孝者都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做,何以別乎”……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可論語中只看到“子孝”的討論,並沒有寫父母的愛。其實,根本不需要提,因為那壹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父母是那麽的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又對父母有多少關心。就拿自己來說,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父母為我處處操心,對我的關心真是無處不在,而我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幹涉,父母的嘮叨聲讓我很厭煩,甚至對父母的愛有壹種反感,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論語裏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愛了,我會真心去對待這些愛。

其實我真的覺得自己挺不應該的,會跟父母頂嘴,吵架,可我卻不知道父母罵我是另壹種表達愛的方式。也許在生活中的壹件很小事就能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愛,比如:做壹件家務事,替媽媽分擔;過新年說上幾句祝福語;吃飯的時候像父母照顧我們壹樣為他們加壹點菜……

《論語》是壹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說不盡,而且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來。對於《論語》,正如編著所說的:它是壹切炎黃子孫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範文四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壹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麽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壹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誌,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誌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贊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壹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壹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高中生論語讀後感範文五

打開《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空隧道,看到了壹個充滿智慧的古人正向我們走來——孔子,壹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壹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

他留下了許多使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我們借鑒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學習,孝道,德行,為政。只要能學著把《論語》這本書“讀薄”,妳就會總結出《論語》壹***寫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壹、學習 《論語》首先告訴我們壹件事,學習。學是人生中的壹件大事。《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壹個鐵定的事實,人要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學習興趣,其次是要選擇適當的方法,最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好。

二、孝道 孝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在中國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壹半左右,都牽扯到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麽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還是朋友。這壹點,《論語》中講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壹種激勵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說“匹夫不可奪誌,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這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得很廣,也就是說,壹個人的誌向決定了他壹生的發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終極理想有多麽高尚,而在於眼前有壹個什麽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誌,缺乏的是在到達誌願之前的壹步步積累起來的那條腳踏實地的道路。

五、快樂人生觀 讀《論語》使人知仁義。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別人,壹個人愛別人,才叫愛心。成就別人才是無私。“仁”也就是愛自己,世上沒有只愛別人不愛自己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哪裏能愛別人呢?仁義必須是快樂的,否則,必將要與人性背道而馳,不會是真的仁義。真的仁義出自真心,所以就會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隨快樂,如果壹個人的財富,名利,各項成就,不能給妳帶來快樂,那麽這些東西還有什麽價值呢?由此,我們要學孔子的快樂主義和包含的快樂人生觀。

人這壹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壹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孔子的另壹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壹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裏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妳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麽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過分地糾纏在裏面,整日呼天搶地,這只會加重妳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壹樣。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重建後的汶川,人們壹片忙碌: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重組新的家庭、修補破損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裏的傷口,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通過勞動,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

《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如果妳心懷很敞亮,內心很仁厚,妳就有壹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妳的悲痛與遺憾。當壹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此外,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除了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約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常在生活中總結體驗,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知音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了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這壹切都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而實現的。 思想修養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個人,也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壹個對人謙恭友愛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亂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如此,那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秩序無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國家的治理與安定也和為人的基本修養有關。“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就是說,治理壹個大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節省開支,不奢侈浪費;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在合適的時間調動不同的人幹不同的事。除去統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嚴謹、守信、節儉、仁愛)都是與個人修養密切相關的。

由此可見,治理國家也是從提高自身修養的基點開始的,的確是值得重視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壹個終生的課題。《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壹座思想的寶庫。認真地研讀,細心地體會,努力地實踐。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壹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還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