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創造出世界上唯壹古老卻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勛。漢字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她以優美的形態、和諧的韻律、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古老的文字,並在新世紀越發散發出她無與倫比的魅力!
漢字形體優美。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由線條圖形構成的表意文字,線條圖形本身的結構就能表現出圖畫美。仔細端詳我國的漢字,有的端莊秀美,有的自然簡潔,有的流暢飄逸。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有那麽豐富的書法藝術。漢字優美的形態,給我們以無限的想象力。翻開書本,妳會覺得每壹個漢字都是鮮活的,壹個個漢字猶如壹幅幅精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日”的形狀像太陽,“月”的形狀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連綿山峰,“川”像飛流直下的懸崖瀑布;“馬”像駿馬在奮蹄奔馳,“鳴”似鳥兒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鳥兒在樹上依偎棲息;三人為“眾”,日月為“明”,“步水(三點水)”為“涉”,雙“木”成“林”..幾乎每壹個漢字都能為我們插上壹雙想象的翅膀,讓我們在漢字的世界裏自由暢想,在漢字藝術的畫廊裏得到形象真實的美感。
漢字音韻和諧。壹個漢字就是壹個音節,在壹個音節內,沒有復輔音,無論開頭或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三個輔音連在壹起的現象,因此,音節與音節的界限分明,音節的結構形式整齊。漢語的音節元音占優勢,壹個音節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不能沒有元音,而且,由復元音構成的音節比較多,因元音是樂音,所以漢語音節樂音成分比例大。漢語的每壹個音節都有若幹聲調,聲調可以使音
節和音節之間界限分明,又富於高低升降的變化,於是形成了漢語音樂性強的特殊風格。許多漢字韻母相同或相近,把這些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放在每壹句或隔壹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調和諧悅耳,富於音樂節奏,誦唱順口,好聽好記。
詩歌就是利用漢字的這壹規律構成的韻文。每壹個漢字有壹個特定的聲調,陰平、陽平讀起來比較舒緩,叫平聲,上聲、去聲讀起來比較急促,叫仄聲,有規律地交替使用這兩大類聲調,可以使音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
漢字歷史積澱深厚。幾千年來,中國歷史文獻,浩如煙海,文獻中典故、成語、豐富多彩。幾個漢字,可以表達壹篇文章、壹個故事的內容。如“班門弄斧”、“濫竽充數”、“黔驢技究”、“江朗才盡”、“車水馬龍”、“門可羅雀”數不清的簡潔詞匯,將含義豐富深遠的內容,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中國古籍,車載鬥量。《老子》五千字,奧妙無窮,已形成壹個學派《老子學》。《孫子兵法》幾千字,變換不測,不僅適用與軍界,世界多國的商界也在應用。而且,漢字字與字之間區分明顯,個性突出,便於高速新產品試銷讀。由漢字排列組成的詩詞歌賦和析字聯等,講究整齊、壓韻、平仄、對仗,文字精煉,內涵豐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難以具備的。
漢字是漢文化的創造物。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符號系統,故可直接傳遞語義信息。“江、河、汛、湯、泊”與“水”有關,“紮、打、撲、扒、扔”與手的動作行為有關。漢字的構造有壹定的理據性。張斌指出:
“漢字的理據性透露出豐富的漢民族文化信息,通過漢字內部結構的分析,我們甚至可以窺見古代的風俗、社會發展、認知水平等。”深入到每壹個漢字的結構中去,就會發現其中都蘊藏著很深的造字理據,從中可以窺探當時的社會生活。例如遠古用貝殼作貨幣,故記錄有關經濟活動的漢字都加上壹個“貝”,如“貪、貧、貨、貸、資、賤、財、購”等,漢字體現了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例如,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貶義色彩的漢字都加上壹個“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漢語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
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等,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壹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鑒於這種認識,在造字時,
留下了壹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唯壹從古代壹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從甲骨文到西周時期的金文、大篆(鐘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時期的“小篆”,實現了“書同文”,之後“隸變”實現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階段的轉變,隸書、楷書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