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原文及翻譯內容,具體如下:
壹、原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壹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二、翻譯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壹線,西風中,壹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的賞析及意境
壹、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裏,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詞人從“聽雨”這壹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壹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二、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壹個人(作者)的壹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壹詞很好地展現了壹種迷離的感覺,壹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
但是最後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壹種現實的描繪。“而今”壹詞很好的說明了現狀——壹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後的憔悴枯槁壹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壹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